——成人视角对孩子的影响
一天中午,孩子放学后,家长接学生。儿子跟着我,他的小同学跟着她的妈妈,两个孩子一起玩耍了一会儿,然后就一起去吃午饭。
在餐馆点过午餐,端上桌来,俩孩子一起吃饭。3-4岁的孩子吃饭难免动多静少,每人一小碗饭,加点滑蛋牛肉,用小勺子舀着吃。很快孩子们就喊吃饱了。
小同学也吃得差不多多半碗了。但是妈妈说了句:“还有这么多没吃,这怎么可以?”最后孩子强吃一口,迟迟不愿意下咽。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想起,一个妈妈问孩子考试如何,孩子说没考满分,因为有2分被扣了。妈妈赶紧问,为什么有两分被扣了呢?好像对只差两分没有满分的好成绩没有看到。结果孩子的自豪立刻变成了惭愧。这和孩子吃完了大半碗饭,大人没看到,却看到了剩下的一些饭是一样的道理。
孩子在小时候是很难左右大人的意识所营造的环境的,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或者监护人造成的环境。
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也容易受自己亲人的角度影响。有的人看阳光一面,有的人却盯着阴暗一面不放。角度不同,会造成人生态度不同,甚至导致人生经历不同。
不论人盯着阳光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他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审视问题角度的理由,并能找到支持自己结论的论据,甚至慷慨陈词,让你无话可以反驳。
就像海灵格在他谈论他的案例的时候说的,一个人在怨恨自己的父母如何对他不好,养育他之初曾经要抛弃他,所以他对父母的怨恨就成了死结,不能释怀,其实他忽略了父母最大的恩惠,就是让他活了下来,并养育他成人。
人真的会有这样的情结,将人生路上影响自己的几件事牢牢记住,仿佛那个才是最重要的,而忽略事情的另一面。事情发展到极致,就是主动造成事件的人要花费整个一生都不能弥补当初一个动机给当事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影响随着下一辈的出生,继续延续下去。或许当初的事件是孩童时被抢了几块糖果造成的痛不欲生的悲伤,结果到了成人仍然继续原来的视角,泛化为不可开解的痛苦。
当然,相反的情况是最好的。那就是如果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幸福事件,也能让孩童时的人内心充满正能量,且持续到成人,则他的世界观都会不一样,会成为一个满眼正能量的人,甚至浑身洋溢着正能量的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成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大。又因为长期跟父母或监护人一起生活,受到的影响就更大,有的就直接成了那些人的翻版。其实,这个现象是合理的存在。
佛家讲因果,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种因果在顺应爱的原则下是可以改变的。没有哪个人对自己的孩子刻意进行歪曲的教育,基本上是将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教给下一代,只是自己对看问题的角度是对是错的把握程度不一致,所以也造成了人的千差万别,也教育出了千差万别的孩子。
其实人世间的爱无所谓对错,父母基本上是将自己的爱加于孩子身上,至于方式如何,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判断方式的好坏,可以拿几个方面的尊重来作为尺度:一个是尊重自己的感受,一个是尊重孩子的感受,除了尊重双方感受,还有尊重社会法律的准绳、道德的约束和文化的接受。最重要的应该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在当代日趋宽泛开放的环境里,孩子的教育已经向好的方向大步前进了。好的教育就像春雨滋润干涸的土地,滋养抽芽的嫩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是要注意的是,作为成年人教育孩子的时候,莫让自己成长的痛苦疤痕再在孩子身上留下烙印。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尊重,对一个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