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霞浦县志(交通志)》记载:钱大王,唐末属越,越王钱镠屯兵于此。为了纪念越王 , 在钱大王、石壁下、横陶三自然村分别建了三个宫庙祀奉着钱一公、钱二公和钱三公。
一、钱一公庙
位于钱大王村南边钱王岭旁,祀奉着五代吴越国“武肃王”钱镠。钱镠(852~932年),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他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据说,钱一公农历正月初五生日,村民们都会举行祝寿祈福庙会。
二、钱二公庙
位于钱大王村北面石壁下自然村边,祀奉五代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钱元瓘(887~941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武肃王钱镠第七子。早年在讨伐叛乱、抗击贼寇中立有大功,之后讨伐吴国大败吴军,迫使吴国与吴越国讲和。
钱镠去世后,钱元瓘继承父位。933年,后唐赐封他为吴王,934年进封吴越王,937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941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文穆王。据传,钱二公农历八月二十三生日,当地村民也举行庆寿祈福庙会。
三、钱三公庙
位于钱大王村东北面横陶自然村口,祀奉着五代吴越国“忠献王”钱弘佐。钱弘佐(928~947年),又名钱佐,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三任君主。天福六年(941年),钱弘佐14虚岁继位。他温和谦恭,喜好读书,礼贤下士,勤理政务。曾免除境内赋税三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出兵3万,水陆并进援救闽国(一支大军即经沿闽浙驿道路过钱大王村),并乘机占领闽国(吴越国在钱大王村屯兵应当在此时)。开运四年(947年),钱弘佐因病去世,时年二十岁,谥号忠献王。据传,钱三公农历二月初二生日,当地村民也举行祝寿祈福庙会。
四、出米石
相传在公元807年(唐元和二年)至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杨家溪至钱大王一带佛事兴旺,先后建起小溪寺、昭宁寺、兴福寺、观音寺、报德寺等。而昭宁寺是建在王陀头岭边上,寺庙里只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寺庙虽然不大,但好多的信士香客都喜欢来到这里点香许愿,真可谓是有求必应。由于寺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加上王头陀岭崎岖险峻,行走艰难,许多信士来到寺里时已经接近晌午,慈悲的老和尚便会做一顿饭招待善男信女们。
但是麻烦事也随之而来:本来就是寺小人少,原本的粮食只够他们师徒二人吃而已。而现在要是招待了眼前善男信女,不仅下次招待不够,就连和尚自己的口粮也不够。若是在别处,粮食不够可以去买或者去化缘。可是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山不容易,下山也难呀。这可如何是好?
这真是愁坏了心地善良的老和尚:一方面看到信士满是疲惫上山而来,不忍心不招待;而另一方面又是现实和他们师徒自己的温饱问题。
老和尚思前顾后始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焦急的老和尚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每天在菩萨面前念经祈愿。有一天早上老和尚看到米缸里面没有几粒米了,愁肠百结的他只好拿着一钵下山去化缘,当他走到钱大王岭猪头潭边时,一阵狂风把他吹到山崕边的大石下,当他爬起来时,在他头顶上的石壁上居然有股缓缓、细细的米流下来,刚好都流进钵里,不多不少,刚好可以装满一钵,老和尚感到非常惊讶,不知道这个米从那里出来,找了大半天只发现头顶岩壁中有一个洞,有出米的痕迹,时间快接近晌午了,老和尚拿起大钵的米回寺煮饭,说来也真奇怪,老和尚拿回的米煮的饭刚刚好够香客们吃。当晚老和尚将今天的事情一一二二地说给小和尚听。
第二天早上老和尚看了看橱房里的米缸,只剩下一小把米了,便带着小和尚下山去到昨天出米的石头下,寻找出米洞,当大钵放在大石下时,一阵风吹来,山上的米沙沙地往大钵里流,说来也巧,又刚好盛满一大钵。
由于老和尚年事已高,每天下山不方便,从第三天开始,由小和尚下山去接米去了,小和尚每天接回的米,只能够当天吃,但也从来没剩下过。更为神奇的是,在庙里更多的善男信女们时,那块出米石的洞里也会流下更多的米来,不多也不少,也刚好够他们吃。没过多久,神奇的出米石便传遍了十里八乡。这让小寺的香火更是旺盛,就连浙南一带的信士也纷纷前来参拜。但人总是贪心的,小和尚天天只装那么一点点米,每天要跑一回,心想:“能不能多盛一些回来呢,免得天天要跑一回”,小和尚想呀想,想出一个办法,把出米洞凿大一点,让它多出米,这样就可以把吃不完的米拿去卖钱,这样岂不是发大财了?
于是,有一天早上,趁着老和尚不在家的日子时候,小和尚就拿着镐头,爬上那块大石头,看看米到底来自何方?小和尚想用手中的山镐头把洞凿大点、再大点,好让米流变大、再变大。可是,当小和尚举起镐头使劲一挖,只听到“咚”一声,米突然就没有了,而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流下一粒了。而岩壁上只留下一个出米洞、一个盛米的石钵和一把石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