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一天,我先生跟我说,听说分答上有些人靠问问题赚钱了,你也去试试。
他说,“最近有句歌词很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去问问张小娴怎么看待这句话。”
他还交代,你要点到,是高晓松作词,许巍唱的,这样才多人关注。他不说,我这个死脑筋还真没想到这些。
我一看,要99块呢,到底能不能回本还不知道呢,有点舍不得。
我要找个便宜点的,张广涵,我并不认识他,看他的介绍,文学书法养生都有涉猎,也有一百多关注,每条问题偷听的都有十几个。关键是才三块钱,我立马选了他。
诗和远方啊~作为一个伪文中,我怎么不熟悉,我也有自己的诗和远方。我并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待,即使是我喜欢的作家张小娴。
我就想看看能不能给我带来收益。
想不到,第二天,张广涵就回复了。这是一个很有磁性的中年男人的声音。看得出,他有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并且把答案浓缩在了49秒的语音回答里。
听了他的回答,我有点愧疚。毕竟我仅仅是想通过问一个问题让别人偷听来获取提成,我并不关心他怎么回答,但是,他有很认真地思考并做出回答。
他认为,诗和远方是一种对理想的诉求,是建构在发出感慨者生活基础和物质基础上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诗和远方还代表着一种通俗的美学体验,也就是说对于自由的体验,可以通过旅游、读诗、写诗等途径去实现。
对于他的看法,我还是挺赞同的。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等啊等,一共才有5人偷听了我的问题。可见,这种形而上的问题,并不能引起多少人的兴趣。
许多人都把“诗和远方”奉为鸡汤句,可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人有兴趣关注你是怎么想的。
我看到我的一个学生说,如果以后我有钱了,我就在分答上问蒲熠星头发在哪剪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能更多人关注。
2
我和我姐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我做事情比较马虎,急躁。而我姐做事情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我们一起买的衣服鞋子包包,我的总是旧得快,通常寿命都是一两年。而我姐的则保存得很好,似乎每一样东西到了她手里都变得有生命一样,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被照顾得很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衣服鞋子穿几年了拿出来还跟新的一样。
我姐能在二十五块钱一件的地摊上淘回一件格子衬衫,买回来后,她把衣服的线头都剪了,这只是第一步!然后,她会自己手工把衣服有线的地方里里外外都加固一遍,再配上一些自己买的珠片花边之类的。就这样,刚才你绝不会看得上的一件廉价衣服,在她的手里捣鼓一番后变得很别致漂亮,完全看不出是25块钱的。
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在一件25块钱的衬衫上,我想,她并不是想告诉别人,看我这衣服,不比那些几百几千的牌子衣服差吧。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那些热爱生活的人,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能够把眼前的苟且,过成诗意的美好。就像加在格子衬衫上的那些精致的珠片一样,那岂止是缝在一件衬衫上,那是在给平淡的生活制造的惊喜与诗意啊!
3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的田野!”多么鸡汤,多么文艺。
能写能唱能说的娱乐圈大腕,从来都是那样潇洒的,谈什么苟且!他们有足够的资格贩卖诗与远方,可我们中的大多数,更多的是要节衣缩食几个月做足各种省钱攻略才能外出穷游一趟,或者是每天加班生病了也不敢请假然后将所有的假期攒成一个小长假。
你所向往的远方,从来不是要花尽你的时间精力换来的。诗和远方,就像那个回答我的问题的张作家所说的那样,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是自由的。起决定作用的也不一定是物质基础,每个人的对诗和远方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没有多大的兴趣去了解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就像每个人对理想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有人把不用做家务当成一种幸福,也有人把做家务当成一种幸福;有人喜欢到处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人喜欢宅在家里休息放松;有人喜欢灯红酒绿奢靡显摆,有人喜欢安安静静平淡淳朴。
诗和远方看起来很美很远,而能够把眼下的生活过好,享受当下的生活,把平淡的日子过好,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呢。
4
放假了,我带着年幼的孩子随先生回老家,在火车站台上,我看着蜿蜒的铁轨,我多希望它能带我去到远方,虽然我仅仅在火车上坐两站就得下车了,可这样想想也是美好的。
傍晚,我慢跑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里有蓝天白云,田野和远山,大片的玉米地和水稻,还有一棵棵结满枣子的枣树,吹着晚风,多好。
晚上,哄完孩子睡下后,发现才八点半,还有三四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看书写字,这一刻,全世界都属于我,想想就觉得很幸福。
这算不算阿Q精神呢?即使是,又何尝不好呢?
热爱生活的人,从来都不会有苟且,因为他会享受生活,善待生活,把当下的生活,都过成诗意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