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用文革时期发生的身边事,反应当时病态的社会,在当今,虽然没有再发生同样的事,但这本书仍然很火,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1.越缺什么,就越要标榜什么

书中有一段,弟弟因为吃到了一片肉,忍不住跑到阳台呼喊:我吃到大鱼大肉了!因此被父亲痛批一顿。他只是吃到一片肉而已,哪里算得上大鱼大肉,相信真正吃到大鱼大肉的人,都是沉默的那部分人。

越缺什么,越要标榜什么,这样的心理其实很常见。网络上的炫富,结果很多被披露是假的;朋友圈越是显示热闹的狂欢,越无法掩饰一个人内心的孤单;越是在公众场合夸口自己的资源的人,越是怕被别人轻视。

2.看破不说破,行走社会的潜规则

说话的人不一定就真懂,沉默的人不一定就糊涂。

人来到人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身体上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即便被裹挟进去,精神上仍然保持清醒,就像局外人看到一群得了集体臆症的人。

我们常常能在鸡汤文里刷到:看破不说破才是最高深的处事方式。

想想身边人身边事,善于为人处事的人总是严守着看破不说破的法则,他们了解其他人的性格、特长,能从小事中看清人与人的情仇,并且顺从他们的性格或者关系,推动事件的发展,但是他不会把其中的奥秘说出来,却让一切显得顺理成章,又不让谁尴尬,聪明人之间就有一种这样的默契。辩不清这一切的人,可以被称作二愣子。

比起国外有话直说的文化,中国文化就是有这样根深蒂固的传统,看破不说破,帮你获得主动权!

3.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才是更大的真理

人是铁饭是钢,用话语伪装的再好,也很难不在饥饿面前投降,也很难不在人的天性面前投降。书中写到,听说一亩地可年产30万斤粮食,但是不明白既然我们国家有如此强大的生产力,为什么我们还是饿的要死,于是,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越是不信。

真理不源于话语。

有的人善于阿谀奉承,谄媚逢迎,变着方地把话说得好听,这一套不一定处处行得通,尤其是在需要效益的企事业单位,怕就怕遇到较真的领导,领导说了:拿数据说话,绩效的数据!因为领导也要拿数据向他的上级交代。

真理这时就不源于话语了。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个道理也是从小就被灌输,网上这样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丑男或大妈假扮妙龄少女,与人网恋骗取几十万……

女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提醒:越是好听的话,你越要小心了。

吵架吵赢不靠声音大,明晰道理也不靠说的多。

4.人性尚存,感谢沉默的教诲

沉默的大多数里说了文革时期很多荒唐的事情,比如对十六条的争论,学生打架咬掉耳朵……

沉默大概代表了人性的反思、良知的觉醒。

二战前,希特勒鼓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恨,对一战战胜国的仇恨,他声嘶力竭的演说着,靠着这种热血澎湃,泯灭人性地残害生命,鼓吹着复仇,他把德国引向苦难的深渊,如果那时的德国人能接受沉默的教诲,相信世界历史也会改变。

现在我们依旧需要感谢沉默的教诲。虽然有的事不需要像,也无法像口号一样喊出来,但是理智的人都心领神会,沉默的良知在牵制着我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