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
成为思想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最近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世间万物都有着相似的规律。
从一开始的兴趣满满,到中间的高潮蜜月期,再逐渐滑落跌至谷底。
感情是这样,工作是这样,个人成长也是这样。
在前几年知识付费大火的时候,你会发现,谁在手机里没关注几个成长型的公众号都不好意思开口。
而现如今,坚持下去的人却寥寥无几,是阅读这件事对我们来说不好吗?并不是,只是三分钟热度的人太多,有自律性的人太少。跟风追随的人太多,深究背后其原理的人太少。
那知识付费到底好不好呢?答案可想而知。
那些全全否定的人常说,自媒体让自己更加焦虑了,这是应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道理,继而变成了鸵鸟,果断返回舒适区,继续做欺骗自己的鸵鸟。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太长,太抽象,“一般人”是看不下去的。
而那些坚持下去的人,必是得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并在此分出了高低而已。
就像我常说的,经常阅读,便形成了习惯,一日不读书,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当然这背后一定是缺少不了环境、付出、和志趣相同的伙伴这些偶然的条件。
二
引子说的太多了,咱们下面言简意赅,快速进入正题。
我们在一开始“脱离舒适区”的时候,免不了遇到一些误区,不知道学什么啊,看了点东西就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了啊,单纯的追逐速度而忘记了质量啊这些。
但最严重的是,大量接触了方法论之后,自己就变成了一个行动上的矮子,(因为知识付费更多说的是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方法论等同于鸡汤,因为方法太多,而长久的不去做,就变成了那些只谈成功不谈现实的成功学了),所以我说方法论是硬性的,格局、心性、情商这些才是区分人与人的天花板。
就好像我们更愿意去了解“三天学会XXX”“7个方法XXX”“如何快速阅读XXX”,而忽略了成长的根本意义,不是晒朋友圈,不是买了课程去“秀”,不是追求速度而是质量。而是结果,是个人的蜕变。
因此我一直在说,学习方法论是没有错的,就像你阅读之前一定要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只有这样你才明白何为读书。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一直去读一些名著,卡尔维诺、王小波、莫言、阿来、麦加、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很杂对吧?杂就对了,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自己的阅读能力到底怎样,到底更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虽然浪费时间,可这个过程会让你产生很大的收获。
三
那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今天我要说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有人说王小波就像鲁迅一样,尖锐的指出了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我买了鲁迅的故事新编还没看到那)。还有人说,为什么现在的人还会那么喜欢王小波?那是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人和事儿,到如今仍未解决。
比如在工作当中,有些人辞职的时候会说自己不适合啊、身体不舒服啊、要回老家了啊。而这背后所隐藏的,可能是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不公平,领导的管理错误和团队内部的风气。
现在的公司特别喜欢讲对标,比如跟阿里对标,比如跟华为对标,比如跟顺丰对标。他们要求我们要996,或者10107,他们要求我们要有创业精神,他们跟我们承诺公司上市股票分红,可是最终你会发现,这些只是让你更好工作的“话术而已”。
就像前阵子一个朋友跟我吐槽,公司的一个老板过生日,然后让所有人都准备礼物,酒过三巡之后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份。公司就是这样人性化,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公司难忘终生。接着这个月几个职员过生日,人资和领导层却选择默默无闻。
其实这很正常,工作久了这样的事情就习惯了。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每一个公司都会有一些问题,底层员工经常抱怨,是因为看不到系统性的局势,而且大家都为了赚钱而来,大不了就辞职嘛。可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早已经翻江倒海。
有一阵子我跟做人资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些“黑幕”。(因为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腾讯阿里,所以在招聘的时候套路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明知道你不合适也会叫你千里迢迢赶去公司,因为要完成自己的任务)。
对于这些事,讲与不讲,我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数。毕竟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你心目中所幻想的那样,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这么坏。我们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初心,要学会分别好与坏。当一个地方你什么都得不到甚至有些浪费青春的时候,这家公司与你的缘分也就到了。
四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想设立一个专题,去讲一些所谓的“潜规则”和套路。后来想了想,也没必要,有些事经历了才知道,有些苦,吃过了才理解。而且你动了别人的蛋糕,惹来的便是口诛笔伐。(所以这篇文章顶多算一个随笔,将来也随时都会删除)
这本书有很多耐人询问的地方,比如中国人更讲究沉默是金、看破别说破啊、有些人掌握了一些粗浅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深受其害,还有一些人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则妙语连珠。(当然我只是截取了某些片段,可能偏误了一些地方,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书读一读)。
对于上面提到的,我们会说,这很正常,这就是背后的潜规则,枪打出头鸟,分威法伏熊,如果你想改变世界,最起码你得是一个有巨大能量影响他人的人。而在这之前,你要做的只能是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现在社会上个性的人很多,看过一些片段而妄加评论的人更多,所以沉默是最好的表达。就算你的领导在台前“大肆宣扬自己的错误理论”,你也要双手赞同,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谦卑的心,就算嘴上说着空杯心态,可内心你是很难捉摸的透的。更何况,恶语伤人六月寒,你不给你老板面子,那将来的工作,你也别想要什么面子了。
五
那么问题就来了,无论是现代人还是这本书当时的年代,沉默的问题肯定是普遍的,就像一堆人在看热闹,说着稀零八碎的各种观点,却没有人真正愿意去改变点什么。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某处着火,有n多人带着相机从公司跑出来看热闹,录视频发抖音,10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人打119去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有自己的考虑,谁都在想着肯定有人早已经在解决当中,要是自己跑进去,不就是狗拿耗子了么?再者很多的帮忙,最终自己得不到什么,还会惹的“一身骚”。我有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就是拉架,结果被捅死了。
那结论就出来了,沉默的大多数,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性。社会没有那么黑暗,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当自己没有足够的解决能力的时候,我们保持沉默,时机成熟的时候,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能改变身边人改变身边人,如果都不能,起码不去坏事儿便是好的。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必然,对于社会上的潜规则你遇到了,受伤了,总结反省不去触碰就好了,我们不奢求别人如何如何,最起码自己不去加入到伤害他人的行列中就好了。
因为,很多人在谈论着社会道德的同时,却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恶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