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神宗皇帝虽然非常有爱,但是两个弟弟却和他政见不合。所以神宗只好将弟弟们外放出朝廷。
直到元祐初年,宣仁后才命人在天波门外为他们修建宅府。宅府落成以后,哲宗皇帝就请宣仁后来视察。并且下旨将两个王叔的所有儿子都各升一级。
舍人苏轼专门撰写诏书:“先皇非常重视兄弟情义,甚至都超越了礼法。所以我不能让两位叔叔一直在外,就是想要想法周武王对待周公召公的意思。宣仁后则严守礼法,让两个儿子外居他地,这是孔子远离自己儿子的深意。两位圣人虽然做法不同,但是却合乎大道。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万世之典范。我(哲宗)陪同太后和太皇太后巡视这新造的宅府,想到过去不禁潸然泪下。当年年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以何事为乐?’东平王回答:‘做好人好事最快乐。’汉明帝认为他说得对啊。于是封赏东平王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儿子,一共十九人为列侯。史书将这个事记载下来,但是没有认为皇帝这是有私心。现在两位叔叔的儿子们都秉性忠孝,通晓礼仪,但凡是能够自己穿衣服的都有成年人的风范,我深表赞许。所以将他们都各升一级,助他们体会做好人好事的乐趣。希望他们能够勤勉辎重,不辜负父亲的荣光,为国家增辉。”
第二天,丞相吕大防和范纯仁的夫人觐见宣仁后。宣仁后说:“我昨天和皇帝一起视察了两位王爷的府邸,两位王爷恭敬侍奉。皇帝也全礼相待。我已经老了,看到这样的场景真是太欣慰了。”
她又说:“以前啊,仁宗皇帝对燕王那都是行子侄之礼的。但是燕王实在是有点不知进退了,称呼仁宗皇帝行第,甚至随意取用宫中的五品。仁宗皇帝从来不吝啬,我的两个儿子又怎么会像燕王那般呢?”
哎呀,宣仁后说的话啊,真是意味深长啊。不幸的是,总有小人对其肆意诽谤,老百姓们都为宣仁后喊冤。具体的事都记录在《辨诬》中了。
02
原文
至元祐初,宣仁太后始命筑宅于天波门外。
既就馆,哲宗奉宣仁后临幸。有旨:二王诸子各进官一等。
舍人苏轼行制辞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义。二圣不同,同归于道,可以为万世法。朕奉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等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年十五以上悉带之,著之简册,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爱,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尚勉之哉,毋忝父祖,以为邦家之光”。
次日,丞相吕大防、范纯仁二夫人入见。宣仁后曰:“昨同皇帝幸二王府,二王侍立,尚食甚恭。皇帝待之亦尽礼。吾老矣,深以此为喜。”
又曰:“仁宗事燕王,尽子侄之礼。王颇自重,但以行第呼仁宗,虽禁中服用,王辄取之,仁宗不敢吝。吾二儿岂敢如此?”
呜呼,后之言,其旨深矣!不幸后上仙,小人谤毁靡所不至,天下冤之,其详伯温著之《辨诬》云。
03
补
宣仁太后:即高滔滔,谥宣仁圣烈,所以也被称为宣仁太后。他是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亲。
哲宗:即宋哲宗赵煦,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宋神宗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高滔滔执政阶段,这一段是旧党执政阶段。高滔滔死后,赵煦起用新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汉明帝:即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刘秀的第四子。这位爷算得上是政绩斐然。他和儿子汉章帝并称“明章之治”。
东平王:即东平王刘苍。他是刘庄的同母弟
吕大防:北宋官员,封宣国公。他因为濮议被贬谪,后来又因为变法被贬谪。
范纯仁:北宋宰相,范仲淹次子,被追封为许国公。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但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燕王:即赵元俨,封荆亡。他是“八贤王”的原型,被称为“八大王”。
行第:家族中的排行。就像《雍正王朝》里面的老四,老八,老十三这种。赵祯行第排第六,所以燕王应该称呼赵祯六郎,应该不会称呼老六。
04
感
我真的感觉很多女性政治家总是太天真。
就像吕雉,她居然能觉得吕氏一族能够斗得过那群妖孽勋贵。
这里的高滔滔,也很迷。高滔滔不想着和哲宗搞好关系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就干这些无用的事。
所以,高滔滔的这两个儿子在她死了以后都被哲宗清算了。这两枝子都很凄惨。
她们女性的光辉都没用在该用的人身上。就像高滔滔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没有用同样的方式爱哲宗。
这说到底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