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绪精神 光耀华夏
“少年有志,成就未来”是世界级大科学家,徐水小学爱国学子师昌绪爷爷对我们的寄语,也是每次周一升旗和班会课上我们要喊出的口号。
升入四年级啦,我们14班从三年级的五楼搬到一楼,我们教室走廊外面就是师昌绪爷爷的小园。师爷爷就日夜坐在这里,他脖子上戴着红领巾,双手放在膝盖上,面带微笑。环绕在他周围,有轻轻绿竹清清水流,还有树木花草。
在90多年前,勤奋刻苦读书的师昌绪爷爷和他的弟弟师昌伦就在这里苦读了7年,他的弟弟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
这优雅怡人的镇校之宝,正学楼校史馆,就有很多师爷爷的照片。我校还编过一本师昌绪的个人专著。上次下了大雪,我早晨到校时看到领导和老师都在这里扫雪,轻轻拂掉师爷爷身上的雪。
记得我们学校百年校庆时,师爷爷还来参加庆典,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非常慈祥可亲可敬。捐资母校奖励优秀学子和优秀教师。
这里是我们班学生负责打扫的卫生区域,也是我们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天清晨孩子们都认真清扫。树叶多的时候,见孩子们不好扫,我会主动拿扫帚帮他们扫。边扫便给他们讲,应该怎样向师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爱国爱校,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今年11月15日,是师爷爷诞辰103周年,我校全体师生在师爷爷的雕像前举行缅怀悼念活动,遗憾的是,我本想推荐我们班比较胆怯的然和云去献花,由于胆怯她俩谁都支支吾吾没答应,错过了近距离接近师爷爷的好机会,我也很生气,想把机会给了胆怯的男生宇,结果被年级主任把人给打发回来了,说我应该找精神一些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也有点懊恼。我们班的孩子太不自信了,太缺乏锻炼了。男生唯唯诺诺,女儿支支吾吾,晨读也没个气势,很令我伤脑筋。
为了纪念师昌绪爷爷, 学校各班都召开队会向师爷爷学习,在同学们搜集了师爷爷很多事迹,孩子们也纷纷上台做了分享。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诗书继世”的大家庭里。父亲是清末秀才,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礼,勤劳善良。
1929年他在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毕业时统考名列第一。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哥哥同去县城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和高班的同学听说自己是师昌绪的弟弟都对他另眼相看。原来哥哥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有口皆碑。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后,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1948年9月,师昌绪进入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改进了100年前发明的用锌从液铅中提取金银的方法。用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使其纯度达到90%以上。1
949年5月,师昌绪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当时的师昌绪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属学家M.科恩教授指导下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研究。这项研究后来直接服务于美国空军。在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司法部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生之一。
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美国当局将中国留学生的离境一律视为变相回国。师昌绪就利用和印度大使馆方面的旧交,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自己的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
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界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随文刊登了师昌绪等3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为了扩大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明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
1955年春,美国政府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其中就包括师昌绪。是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材料之父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那时的他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从1957年起便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高温合金是当时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和高合金钢的建议,同时提出稀土元素是中国丰产元素,也应在高温合金中得到应用的建议。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喷气式飞机的
飞行速度与高度一度领先世界。北京中南海也在关切地注视着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周总理指示:我国的航空工业要迅速搞上去。
1964年秋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访了师昌绪,来访者荣科,是我国航空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荣科对师昌绪说,“我们准备在新一代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中使用高温铸造合金空心叶片,这叶片就仰仗你们了……”
当代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位是高温涡轮,人称“发动机的心脏”,而涡轮叶片又是这关键的关键。叶片金属在长期工作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决定着喷气发动机的功率,也决定着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因而,涡轮叶片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航空发动机和高温合金的水平。
师昌绪是研究物理冶金的,对空心叶片十分陌生。于是他请荣科以及航院的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研制方案的制定,使方案既汲取国内外的一切信息,又建立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100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料、冶炼、铸造、分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心悦诚服。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X光机前的病体一样清晰了,他开了药方:喷凡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奇迹般地被挽救了。
不论条件多艰苦,师昌绪总在第一线解决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在他手里变“废”为“宝”的航空发动机不计其数,航空发动机厂的同志们因此送给他一个“材料医生”的美誉。
空心叶片的研究通过了一道道关口,然而,每一步进展后面,总难免有挫折接踵而来。面对一个个报废的空心叶片铸件,负责研制型芯材料的助手眼神中流露出沮丧,一双双眼睛盯着师昌绪……他何尝没有压力与焦虑呢?试制新型飞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终于在资料中发现了一条新的信息,循此,他们找到了一种可做型芯的新材料。师昌绪组织大家迅速研制,多番试验,终于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宣告研制成功!从设计开发到研制成功,他们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
战胜严冬
正当科学家把新技术的翅膀安装到新型飞机上的时候,一场疾风暴雨卷来泥沙石块,将这翅膀连同它的研制者一起打落了!师昌绪和他的主要助手们被冠以金属研究所的“四家村”的罪名被打翻在地。
“美国特务!”“人家请都请不回来,你为什么回来?”惨无人道的毒打,屁股被红卫兵打烂了,内裤上粘着肉……他的身体饱受摧残,心灵的剧痛更令他肝肠寸断。
祖国啊,祖国!您的孩子从大洋彼岸的异邦扑向您的怀抱,难道有什么错吗?他曾一度想到过死。但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祖国的科学奉献。
在“群专组”被关了10个月后,师昌绪被派到一个中专培训班教课,他尽心尽力地工作,半年时间里,他写了70多万字的讲义,讲课内容十分丰富。
“九?一三”事件后,师昌绪重获新生。春天终于战胜了严冬,带着巨大的力量和希望,他重回人间。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师昌绪心血结晶出的一个个科研成果,陆续得到国家的奖励。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使他头脑发热,他常常感到愧疚与不安。一场浩劫,使祖国60年代初正与世界科研水平渐趋缩小的距离,又大大拉远了,科技工作者怎能在高速公路上骑着毛驴笑出声来呢?
“仰望星空”
1983年,一纸调令从北京飞到了沈阳。时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的师昌绪被任命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扮演起了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做科学家难,做“仰望星空”的战略科学家似乎更难。为了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他于1985年联合20名专家提出建议,并于当年召开有关研究所所长和大型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为他们牵线搭桥。从此,中国科学院内与技术科学有关的研究所和国内大企业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更新。
1982年9月17日,师昌绪、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4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必要性和方法。这篇文章奏响了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序曲,在工程科技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此后每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都有一些工程科技界代表、委员呼吁成立以工程科技为主体的国家最高学术机构。
1992年,师昌绪再次同张光斗、侯祥麟、张维、王大珩、罗沛霖联名上书中央,详细阐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性和急迫性。1994年,中国工程院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诞生了。74岁的师昌绪担任副院长。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昌绪担任副主任。他大力提倡在重视新材料的同时,关注传统材料;他发现很多结构材料资源日益枯便建议国家科技部,将大力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镁列为攻关重点;他意识到我国纳米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将进入无序竞争的状态,又上书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纳米科学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这些建议,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师昌绪还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基础研究的资助指明方向。他热心出版事业,创办过4种科普杂志,做过6个杂志的主编,主持编纂了《材料大辞典》、《中国高温合金四十年》等辞书和文集;他热心学会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他组织27个学会成立中国材料联合会,并发展为中国材料研究会。他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人文风范
“我与师昌绪先生认识了将近40年。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他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给我们巨大的正能量!”
师老获科技大奖在人民大会堂领奖的那天,见到一位过去曾经熟识的中央领导同志。他直言不讳地谈到对当前电视作品的意见,认为应该多在科学普及内容上下功夫。后来,他发现科普内容有所增加,感到很欣慰。
师老晚年壮心不已,爱国家、爱科学、爱九三、爱青年,不遗余力地发着光和热。师老退休后,每天继续来国家自然基金委上班。每逢九三学社过组织生活,他肯定会参加。支社有了这位“将军级”的社员支持,工作开展的非常活跃,基金委机关党委也非常支持和配合。师老近年来给大家上了两次党课。他没有用华丽的词汇或客套话连篇地说教,而是以切身经历,以许多生动事例,讲如何做人,讲如何热爱这个祖国。他告诉社员们,九三学社就是绿叶,共产党就是红花,我们的这片绿叶就是要衬托着共产党。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不求名、不求利、甘心情愿争当“绿叶”,默默无闻贡献余生。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注:以上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中华儿女》师昌绪蜡炬燃尽光耀人间
通过动员学生搜集资料,召开向师爷爷学习的主题队会,办手抄报,写感受等活动,相信通过开展丰富的育人活动同学有很强烈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徐水人的骄傲,是我们百年老校的骄傲。
蜡炬燃尽,光耀人间。 每次站到师爷爷的石像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弯腰鞠躬。我也经常鼓励学生这样做。孩子们喜欢在这里玩儿,我也常常给他们照相。甚至有的学生犯了错误,我会把孩子们带到师爷爷石像前反省,不断教育孩子,学习师爷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化为实际行动。
我要充分利用好这得天独厚地促进孩子精神发展最好的育人环境,伟大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地光芒。勉励我班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少年有志,成就未来,做优秀的昌绪学子!
岁月如炬。愿一生燃烧的师昌绪精神,像火炬一样照亮我们前行。
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