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银镯

上世纪70年代末,我6-8岁的年龄,记的母亲有一对银镯子,是老样式的,表面已经发黑且有了厚厚的包浆。她除了下地干农活,平时总戴着,看的出来,母亲很喜欢。

70年代末期,母亲刚35-36岁的年龄,还处于爱美的年龄,社会上刚开始流行“的确良”上衣,它是那样的轻、薄、鲜艳,是年轻妇女梦寐以求的物品,当时虽然父亲连级军官复员在县建筑公司做办公室主任,但他一个人的工资不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还要帮三叔成家并养活奶奶,毕竟父亲作为大哥十三岁时失去了父亲,他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父亲掏不出多余的钱为母亲负担一件“的确良”上衣。母亲环顾空荡荡的四壁,只有手腕上一对银镯是多余的物件,母亲到县城里的银行将一对银镯卖了6元钱买了一件“的确良”上衣。

“的确良”虽然穿在了身上,面对空空的手腕,母亲还是常常很失落!我小时候不善言辞,虽是男孩子,但在感情上比较细腻,当时我就暗下决心,等我长大后,我一定要让母亲再戴上银镯。

后来大学毕业后,虽然参加工作到了外省,我却始终没有放下小时候的愿望,90年代末在弟弟到河北来看望我返程时,我带弟弟去了银楼,为母亲买了一对新样式的银镯,让弟弟捎给母亲,算是完成了我十几年来的愿望。虽然后来也给母亲买过金的、玉的手镯,却都没有那对银镯在我心里的份量重。

随着年龄见长,我本人对身外之物看的越来越淡薄。

2023年回老家陪母亲过春节时,聊起了她年轻时候那对银镯的事情,母亲说那对银镯子是1963年时黄河以北华北平原发大水,一位年轻的小媳妇上门讨饭,奶奶用地瓜干换来了她手腕上的一对银镯,在当年母亲结婚时又被当做聘礼送给了母亲。1963年很多人逃荒到了我老家鲁南丘陵地区;那一年有很多逃荒的年轻女孩子为了活命嫁给了当地多年的光棍汉,我老家一个村就有近十位光棍汉当年娶上了媳妇。

我对母亲说,您看,任何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都没有生命重要,当年那位逃荒的阿姨以物换命才是真正最大效用地发挥了物的作用。2023年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上又是因为紧邻的太行山区大雨造成黄河以北再次发大水,距离1963年的大水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了,沧海桑田,当年逃荒的阿姨如果还在的话应该90多岁了,她还应该感谢那对银镯。

母亲也80岁了,近些年来对身外之物看的越来越淡了,总说把她节省下来的钱物提前给孙辈们提前分分,不希望守着钱失了孩子们的心。

看来,母亲彻底忘了她心里的银镯,但却用子孙把心塞满了,这可怎么得了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忆中,平常除了给母亲买一些衣服、鞋子,并没有给母亲买过什么特别的东西。但那两个银镯是除外。 母亲年轻的时候身体就...
    文秀1980阅读 1,579评论 2 9
  • 母亲好像是在零几年买了这只小金佛,只花了七八百块钱。那时候母亲说想要买条项链,四十来岁的人不适合带银的,又不太懂玉...
    一个市井人阅读 2,839评论 0 1
  • Miss兰从家里翻出来小时候的照片, 妈妈给我看小时候用的东西, 发现有一个银镯, 现在居然还能戴,哦吼吼吼, 只...
    Joolers集兰阅读 3,790评论 0 0
  • 朋友做古董生意,经常到农村乡下去收古玩。因为喜欢银饰,便托付他帮我留心收个纯手工的绞丝老银镯。也许是缘分吧,托了好...
    随风而逝的悲伤阅读 4,461评论 1 2
  • 他叫陈末。十八岁那年,去姑姑家里度过了一个远离故乡的北方假期。他是来自小镇的清秀男孩。山溪边长大。读书名列前茅。洁...
    水墨清欢阅读 3,688评论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