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全脑教养法》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我见:我们大脑很零散,如何整合大脑,把大脑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让我们自控力更好、决策水平更高、情商也更高?
那什么时间是最好的教育时刻..就是生存时刻变成成长时刻(最有效的教育,不仅是咱们谆谆教导的时候(成长时刻),还有那些让你抓狂的“生存时刻”,比如,弟弟在5分钟内打哥哥三次,孩子会非常激烈大声嗷嗷大哭,我们如何抓住这些时刻,让孩子的大脑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整合左右脑
3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右脑。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的情绪很强烈,也很敏感,但是做事没逻辑,你跟他讲道理,他不听,就是因为左脑还没有成熟。(原来如此,弟弟现在两岁了,情绪很不稳定,常常一不顺他意,就闭眼张嘴大哭,总喜欢抢哥哥的,哥哥什么都是好的,必须要到手,在这块我处理的不是很好,让哥哥受了不少委屈)
第一个方法:聆听与关注
当孩子右脑情绪发作的时候,他的左脑是不工作的,除非右脑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左脑才能启动。所以,我们上来就讲道理,这是无效的。要先用我们的右脑去连接孩子右脑,等情绪平复了,再引导至左脑。(当孩子情绪激动时,我会先抱抱安抚,耐心等待孩子平静下来,“为什么害怕?刚才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样就可以把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化解掉了。而反过来,如果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那这个情绪就没有被处理。可以通过复述、讲故事、画画、玩游戏等方式和孩子进行经历分享。
整合上下脑
下层大脑:负责呼吸、眨眼等这些无意识的反应,以及原始的情绪,比如说愤怒,恐惧。
上层大脑:负责同理心、道德、自我认知、决策等等这些复杂的计算。
很多“抓狂”的状态,原来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比如说,你要带孩子打针去,即使你在家里商量的好好的,到了医院,当大夫拿出针头时,孩子情绪就崩溃了,杏仁核发动了。
第三法:动脑莫动气,唤起上层大脑
简单来讲,就是抓住孩子生气的机会,引导他回归到上层大脑来讨论问题。(在哥哥学习时需要我陪着,弟弟就会捣乱或不同意我陪着哥哥强烈要求陪他玩,这时哥哥就会很委屈的哭,会对弟弟生气...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不想学习时弟弟打扰你,希望妈妈能陪着你,你可以跟爸爸或妈妈谈判,我们一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好吗?)
第四法:多给孩子一些做决策的机会,多探讨一些关于自我理解、共情力、道德感的话题。
提问讨论:你为什么生气...弟弟为什么哭...你为什么……如果有急事,我可以闯红灯灯吗?等等(以前有和哥哥一起听云宝妈聊新闻节目,没有坚持下来,这个得利用起来)
第五法:让运动改造大脑,让脑子活起来
因为孩子马上步入小学,我常常陷入愤怒、焦虑情绪中,孩子很受我的影响也变得容易暴躁易怒,我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当下先把手放到背后或跟着孩子一起运动起来吧,化解自己的情绪静下来,千万不要跟孩子硬碰硬。(我是个不爱运动的人,为了孩子为了自己,加油吧!)
整合记忆
有一些内隐记忆,是来源于一个痛苦或者消极的体验,那么这个内隐记忆就会变成我们心理的一颗雷,虽然事儿过去了,但大脑一定记得,它可能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如何让内隐记忆显性化,整合到外显记忆里。
第六法:思维遥控器,重演记忆
整合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讲故事,但如果孩子的某个痛苦的记忆,他可能不愿意去讲,那么就使用思维遥控器的方式。简单来说,当我们跟孩子沟通时,遇到孩子不想聊起的部分,就说“快进”,可以跳过不说。(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今晚睡前故事时,可以试着跟哥哥一起玩,通过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聊聊回忆,鼓励他们写日记。如果孩子不聊,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比如“你说一件真事和一件假的事,我来猜猜哪个是真的”。
整合自我
用第七感监视我们自己的情绪,可以让我们回归本源思考,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各个面向。(例:我很生气……调整心态:)我感觉我很生气(这就是第七感审视自己意识)
第八法:浮云理论
告诉孩子,那些情绪就像浮云一样,是临时的,转瞬即逝的,它也不能代表一个你。
第九法:情绪调色板,教孩子理解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能用复杂的情绪词,来描述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在锻炼第七感,在审视自己的情绪。
第十法:培养专注力
当孩子执着于生活的某一个面向时,需要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促使他们整合,主动关注到生活其他面向。
第十一法:亲子互动
真正的陪伴,不是你看着他玩儿,而是指真的和孩子玩儿起来,和孩子一起参与,一起做游戏、讲笑话、做一些搞怪的事情,玩儿的越高兴,孩子脑中分泌的多巴胺越多(多巴胺就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就越能加强大脑细胞的连接。(在这块我们做父母的没做好,真的得好好反思自己,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第十二法:共情力训练
教孩子发生冲突时,道歉不是一件耻辱的事,而是一件温暖的事。如何去设计一些“温暖的道歉”,可以画一幅画、写一封信或者做一件很善意的事儿。
反思:(想想我自己的童年,是不是也是创伤,会不会传递给了孩子,如何整合记忆,给孩子最温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