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上网浏览时也就多看了几眼写读书的文章。不管是读书的三境界还是四境界,精彩论述让人觉得很“养眼”。
在或详细或粗略的浏览中,有几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吸引住了我。
一个是“坚持”。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节:在艰苦的条件或优越的环境中,坚持读书。能常年坚持读书,无疑是提得提倡的。但是,细品之下,总觉得“坚持”二字里,多了几分意志上的努力,少了些心态上的轻松。但凡需要“坚持”做的事,一般是心底里不太情愿不太喜欢做的事。一个热恋中的人,不会说“我要‘坚持’爱对方”,喜欢吃鱼熊掌的人,他吃鱼和熊掌也是绝对不需要“坚持”,需要坚持的,大约是能治病而味不可口的药,是出于同情或责任或道义而不得不接受对方的婚姻。同样的道理,需要“坚持”才能读书的,大约也是把书作为药来对待的。
另一个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个人的习惯,的确是好事。不过,我们好象从没听过让吃饭成为一种习惯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吃饭是人生的需要,人只要活着离不开吃饭,它无须“成为习惯”,只是一种需要。这么论起来,作为“习惯”的读书,比之于作为需要的“吃饭”,其重要性就低了一等。
诚然,吃饭是人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那么读书之于人生,是否就可“或缺”呢?这要看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有什么用?答案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取高学历,可以让我们获得好职业,读书还可以让我们取得能实用的技能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当然可以作为读书的目的,而且是很实用的目的。抱着这样的目的读书,一旦目的达到后,书作为谋取目的的工具也就被弃之一边了。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离开学校,好多年不读书”的感慨,就是典型的例子。
读书真正的功效,远非这些实用主义的目的可比。读书,可以让我们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我们双眼双脚可及范围有限的遗憾,最大程度上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让我们在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生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了解我们自己。读书可以让我们长上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从而洞悉纷繁复杂的人生万象背后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和吃饭一样,都是我们活着的“需要”。古人说人生的基本需要是”食、色”,我觉得这句话里可以加一个字:“食色书,性也”。
对于读书的用处,宋诗人黄山谷的比喻形象而贴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更深夜静之际,手把一卷闲倚床头,或风清日丽之时,把卷捧盏独坐窗下,是人生最大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