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街上恢复了车水马龙,连堵车都显得那么的亲切。
不可免俗的结束了24小时的宅家生活,开始了试探的社会接触。
但却还是不敢自由呼吸,越来越热的天气,带着再薄但还是发闷的口罩的日子不知还要持续多久。
还有还有,北京似乎成了最后一个开学的城市,神兽们旺盛的生命,也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显得无处安放。
疫情之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更要命的是,我们的生活像被推到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仿佛陷入了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经济不好,裁员、下岗,倒闭,跑路,好像一时间所有不美好的词汇都在2020年聚集在了一起。
再来看每个小家,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为数不多的积蓄眼见无法维持一个哪怕微小的收益。
还记得5年前西湖畔7%的余额宝吗?现在再看余额宝都跌到1.8%了。。。
那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在迅速蔓延。
国家引导下的报复性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报复性消费降级,我们或多或少开始想着是不是节衣缩食可以省下点什么,或者只是一包生活必备的口罩钱。
更加努力的工作,虽然不能换来更高的薪水,但保住饭碗在当下好像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这些,还能做些什么?
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无数次的问自己。我来给一些针对每一个奋斗中的你一些普适性的建议,做到了起码可以超越90%的人,因为更多的人要么是毫不作为,要么是有趣的亏钱而不自醒。
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法则一:
有趣的亏钱,不如无趣的挣钱
这世界可能有点残酷,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期待或者渴望去做那个不被分母掉了的人,想成为那TOP几的佼佼者,可现实又是如何?
除了遨游在各种并不熟悉的投资里,生活可能因此有趣,但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资产积累。所以“你真的有你以为的投资能力吗?”
投资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由于机构投资者的操作,基本上是遵循的是“一九法则”,钱被机构和极少数个人挣走了,更多的人是担着镰刀的心,然后当了被割了的韭菜。
P2P、私募基金、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等又能好到哪儿去?跑路的,非法集资爆盘的,熔断的,爆仓的,数不胜数。做这些“投资者”,除了每天提心吊胆不说,有多少人赚到大于3.5%复利的?而且就目前的投资环境而言,本金还完整的,就完全配得上一句“恭喜”。
所以,直接抛结论:“有趣的亏钱,不如无趣的挣钱”。一个绝对安全、固定收益写进合同里的年金账户可能是你最需要的,看似不起眼,看似很无趣,却是最好、最省力的扩大资产的杠杆性金融工具。
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法则二:
用制度对抗人性,远比盲目自信效果卓著
明白了法则一,你也许还有疑虑,我避开高风险的投资,选一个稳妥的方式存钱不就得了吗?为什么非得是保险呢?银行理财了解一下,大额存单了解一下。
银行大额存单,50万3年期,大约4%,定期存款大约3%,最重要的是随着银行利率的不断下行,当一笔理财到期后,还能不能找到同样高利率的产品需要打个问号不说,每一次理财到期是不是完美衔接到下一个理财产品还不确定,中间的空档算下来,单利到底有没有到3%也是需要打个问号。
而年金保险把强制储蓄和固定复利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复利的力量就是长期不断的利率上涨,逐年复利递增,拦也拦不住。强制储蓄有多么重要,没有什么比每年要扣走的保费来的更强制,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些年就存下了两笔钱:买房子的钱和买保险的钱,然后都是得益于强制给银行钱、强制给保险公司钱。可能有点反人性,但请记住,今天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明天更多的收获。
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法则三:
持续不断的现金流是随时可以救命的黄金
我一再强调持续不间断的现金流的重要性,无论对公司、对个人,持续不间断的现金流才是王道,有多少人为了现金流,为了活命,或壮士断臂,或割肉在黎明前夜。
在后疫情时代,购买储蓄类(年金和增额终身寿险)保险的前提是你的现金流是充裕的,能还贷款、应付各种固定开支之外并且有积蓄独自熬过一段时间(有人觉得是半年,悲观一些的觉得这一段时间至少2年),我其实更同意后者,再坏也就这两年吧,两年后经济总归是要好起来的。好不起来的话,估计都得去打仗或者下乡了,世界和平还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疫情期间,我们其实模拟了养老,养老生活是怎样的?没有收入,只有消费。社保养老金不知到时还能不能解决所谓的温饱问题,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多的现金流只能靠自己存钱加持,硬生生的一下子存成百上千万可能不太现实,有且只有年金具备这样的功能:以每年极少的钱撬动几百万上千万的杠杆,提供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给你一份活多久领多久的被动收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是我在疫情时代的生存法则,今天我分享给你:用一点钱存一份年金险,无论为贫穷、富贵,TA会静静守护我们,这比一切山盟海誓都来得更海枯石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