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rica这个词颠覆“三观”,摆脱贫穷、干旱、黑奴、艾滋病等偏见,以一种安静而不舍的状态留在脑海里是因为一本书。
书是一名在非洲生活过多年的丹麦白人女性,出走半生,回到祖国后写的回忆录。
I had a farm in Africa, at the foot of the Ngong Hills.
故事就是从这样悠扬而广袤的基调开始。
书名叫《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却实际上回忆的字字句句里都充满了眷恋,讲的是心灵上永远离不开、走不出这片“第二故乡”。
她深深眷恋着非洲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人和一切。
女主人公在非洲曾经拥有一片咖啡种植园。她在那里一待,就是17年。
她的笔下,描述非洲的自然风光,堪称文学典范,一股清流。
而关于她和他的黑人雇佣们之间,也有许多我们曾经不知的故事。
种植园可以拥有枪支,女主人给雇佣们配枪以后,他们不管不问,并不学习和询问怎么用。但却略神圣而威风地喜欢成天挂在身上。终于,忽然有天擦枪时就走火了,差点没杀死自己。类似这种他们对事物的天生新奇,却又自顾自的行事风格,让他们有很多类似的经历。他们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就忽然很投入、忽然很认真地去行动,最后以旁观者读来,充满冒险。但女主人的叙述却又让你感觉,这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存在。可爱。
黑人雇佣们对她带去的一些先进事物不理解,初识的时候不理解,同样地,却也不问,常常像孩子一样偷偷地琢磨。此时,女主人没有以任何优越者的身份去干预,而是假装充耳不闻,直到他们真正有需要和求助的时候,她才真诚地出手。就是这种没有阶级,没有人种歧视的彼此真挚,读来满纸纯纯的温馨。
雇佣们有自己的传统和信仰,相应说出来的话,很多看似迷信的话语,被女主人记录下来,读起来,很俏皮。
最感动的是女主与黑人管家的莫逆之交。一开始,黑人管家给人的印象是一味矇昧的固执和坚持,时时拿自己当奴隶,把自己放在很低很低的姿态,违背了女主人想要平等以待的初衷。成为一种幸福的负担。但随着时间和回忆慢慢地拉近拉远,黑人管家有他的改变,有成长,有退让,唯一不变的是十年如一日的“死心塌地对你好”那份当初的“固执”,比如:他比她自己更在意种植园的生死。
字里行间,你会觉得他是最值得信赖、最忠诚的朋友。也会很想拥有这样一份如亲人般的友谊。
记得那时因为不知道学校东区图书馆只有唯一的一本,因为快超过借期,便书读了一半,中途归还。
再去借,已经被借走。
忽然那个下午像失了魂。
第二天,坐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去西区,发疯似的地毯式搜索,终于“失而复得”,让它再次伴着我,走近非洲。
当时,我傻笑了。
满脑子觉得自己也像故事里“冒冒失失”的黑人。但再细想:假如女作家来写,一定毫无偏见。我还会是那个迷恋投入、对事物长情而充满深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