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有事回老家村委会盖章,村主任和文书都不在家,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也都没在家,我心里有淡淡的忧伤。
老家离县城二十多公里,很近,父母走后,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有时回家,弟兄们的家门都锁着。老宅钥匙大哥拿着,我很多年没拿过了。大哥二哥在县城买了房子,孩子们在城里生活。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在打工,也很少回老家。家里有重要聚会,都是联系后,专门在家等着。
大门前的桐树很粗,把水泥地翘起来了。给大哥说多次,把桐树卖掉。大哥嫌价格低,一直没卖。
老院里的架子车只剩架子了,拉货的机动三轮锈迹斑斑,无力地靠在走廊下。砖铺的院子里长出很多杂草,又发出一棵槐树,一棵槐树,一棵槐树,一棵楸树,一棵楸树,一棵楸树。曾狠心拔掉几次,树的生命就是这么顽强。
五十多年的楸树依然葱翠碧绿,只是树皮斑驳,分明已不再年轻。妈栽的椿树槐树生机勃勃,春天我会带老婆孩子回来,扳椿芽扳槐花,享受老家的感觉。
我种的两棵塔松很多年没有管理,自由野长,不近人意。屋里很多年没进去过了,只记得有旧家具和废弃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当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与现代工业社会两相冲突时,很多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长的村庄,放下锄头,进城打工。心里,依然有梦里老家。
小时候,小村里有学校,一到三年级。上四年级需要走一里地到邻村,那是大队部所在地,有完整的小学初中。
后来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接送学生很不方便,很多干脆把学生送进寄宿学校。
村里的孩子和年轻人越来越少,看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空宅子越来越多。有的老房已经塌顶很多年,仍没有修建。
故乡越来越远,很多孩子只是小时候在家几年,家里有重要的事才跟大人回去,对老家的概念很淡薄。近亲几家还能知道称呼,稍微远的,根本不认识。
农耕文明和工业革命的冲突,日渐衰败的乡村,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已经引起更多的学者思考。回归美丽乡村,已经是很多人的梦想。
南方,已经开始建设农庄,形成农民、家庭农庄、农业园区和村镇4级体系,在大城市周边编织出一串“小镇项链”,最终绘出一幅“城乡一体化”的宏大图景。美丽乡村,梦里老家,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