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睡到八点才起床。拉开窗帘向外看,太阳正好蹬在一个瓦房顶上向西瞭望,它立不稳似的,几欲轱辘下来。再望天,像刚刷过蓝,一个冬季没见过的新。蓝作为布景,把灯笼映衬得更加的红,把节日的色调调和得更加鲜艳、浓重。
今天要去田庄。村子距离县城很近,也就二里。村的进口,有三棵大杨树,虽挨得近,但长得粗,长得挺拔,像少壮的三兄弟。
进得村庄,满街的红灯笼,它们在微风中飘动,像是在欢迎每一个来的客人。我要去见一个叫郝竹申的人,网传他家的对联内容很别致。
我不清楚老郝家的具体位置,也没向任何人打听,我只寻找对联内容。我开着车在村里转,眼睛盯着每家门口的对联。
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老郝家在后街的西头,有一宽约丈余的大门。门板是竹木做的,刷了棕漆,上有铜色大门环,还有一排排的门钉。门上贴有剪纸,各种颜色,不同内容;还有威武的门神。
显眼的还是两副对联。大门两侧的门垛上一副,门板上一副;一副大的,一副小的。那副大的贴在门垛的瓷砖上,上写:
望子成龙有啥好
抛下父母挣美钞
横批则是:远洋海外
另一副小的,贴在两扇门上:
游子海外去留洋
孝女京师来过春
横批:兄妹二人
我不禁哑然失笑,笑老郝的实在和幽默。从对联的质量上看,不高。形式上既不押韵,又不对仗,内容太过直白,没有诗意。吸引人的,只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反映出了他的心境。
做了自我介绍后,老郝显示出了极大热情,他的老婆也忙端出几个小竹筐,各放着花生、瓜子、芝麻糖、柿饼等。老郝滔滔不绝地谈着,爽朗地笑着。
老郝说,他没有买过对联,年年都是自编自写,记载他当年的生活和心情。因为是大实话,庄稼人说的土话,内容又有趣,一到年三十,不少人等着看老郝贴对联。随之,口口相传,传遍全村。老郝自豪地说,不管他是谁,只要从我门口过,没有不驻足观看的。
“老郝,今年你这副对联想表达啥呢?是在炫耀儿子出国,女儿在北京工作,还是因过节不能团圆,有失落感、孤独感?”我直言。
老郝爽朗地笑道:“两者都有。儿子出国咱高兴,可是看着别人家团圆,自己的孩子不在身边,又不高兴。”
“老郝,你去年的对联是怎样写的?说来听听。”
老郝说:“我也是过后就忘了,大概是说两个孩子上的学不错,可是还不能挣钱。”
他老婆倒是想起来了,念道:
子读南开又如何
女念河师还打工
我问:横批呢?
老郝说:“还是没钱”。
我忍不住大笑。他介绍说,儿子当时在南开大学读硕士,女儿在河北师大,他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觉得很吃力,他觉出了钱的重要性。
老郝又要炫耀,从柜子里拿出儿子的各种证件,有毕业证,有获得的助学金和奖学金证。了不起的是,儿子在2010年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奖学金,2008年11月获国家教育部奖学金,上边有原教育部长周济的大名。
我说,有四年的奖学金,你可没花多少钱啊?
老郝却说,关键是不能挣钱啊!
现在儿子、女儿都有工作了,都能挣钱了。儿子在美国西雅图的亚马逊公司搞软件开发,报酬颇丰;女儿在北京的一家私企工作,收入也不低。可是,老郝又嫌不能在家守着他了。
我问他会上网会聊天吗?老郝说,家里电脑就有四五台呢,有笔记本,有平板,天天上网和儿子视频。老郝当过兵,有个战友群,每天和各地的战友聊家常谈人生。老郝不但上网聊天,还在“书法吧”上亮他的毛笔字,他的颜体很有功夫,他和网友们相互切磋书法艺术。老郝指着墙上挂着的他参加县书法大赛作品,脸上掩饰不住欣喜。
老郝留我吃饭,我故意问都有什么好吃的?他领我到厨房,那里有一锅酥鱼,酱色重,醋味大,鱼香扑鼻;还有一锅炖好的鸡,天冷,冻出一层白油;再打开冰箱,有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蘑菇,柿子椒,应有尽有。还有一屉的鸡蛋。老郝说,不出门,我给你做十个不重样的菜。
离开老郝家的时候,我给了他建议:明年的春联内容不要再有悲观情绪,要把最喜庆的心情表达出来。老郝说他已经有了初稿。我让他说出来,他便吟到:
钱多钱少不要紧
有子有孙才是福
横批是,钱算个啥。
他老婆告诉我,儿子已经领证了,媳妇是天津人,过些日子也就去美国了。老郝说,他们两口子也办好签证了,等有了孙子,他们就飞过去。
我在心里说,老郝,你还有啥遗憾的呢?美滋滋甜蜜蜜的生活。
离开田庄村,太阳挂在头顶,依然灿烂明媚。远处,传来了咚呛咚呛的锣鼓声,听说是乡亲们在广场上跳舞、扭秧歌呢。扭吧,跳吧,他们的心中,一定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