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流行着一句很励志的话:“你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还没到需要拼天赋的程度。”看完这句话,许多朋友应该和我一样,心里马上冒出了一个念头:该努力了!似乎以前的不够努力是因为自己天赋不如人而自曝自己所致的。
美国作家丹尼尔·克耶尔所著的《1万小时天才理论》似乎就与这句话不谋而合,刚一出版,这本书在国内就引起了一阵热潮,大街小巷都在说着1万小时天才理论。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即“精深练习×10000小时=世界级水平”。于是在读者心里就植入了一个观念,只要努力专注于一件事10000小时,我们也能成为专家。
两年前我开始练习公众演讲,由于幸运得到了好老师的点拨,开始进步比较快,心里也洋洋得意。但我们知道,学习在快速增长期后,便到“平原期”。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甚至会出现退步的现象。
刚开始,我会在心里不断暗示自己要坚持,只要坚持10000小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想想的确能让自己坚持下来好一段时间。不过时间久了,心里难免会开始怀疑,“这样坚持真的有用吗?”而且这个念头的声音会越来越响亮。慢慢也就会心生另一个新的念头,“不如休息一天”,一天、两天、三天……结果也就放弃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开始自责为什么当时自己没有坚持下去,于是又开始练习,第一个念头又出现,第二个念头,直到又一次放弃。如此恶性循环。
后来,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刻意练习。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在“学习区”进行练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外部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learning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舒适区,一般是我们处于一个我们熟悉的环境,对所有事情的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到了学习区,我们会接触一些新事物,对许多事情都是陌生的、有挑战的,还带有点压力的;而恐慌区,即我们对许多事情都是未知的,连想都不敢去想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刚出来工作的朋友说:“刚出来那一两年学到的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在我们换了新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的前期,我们处于“学习期”,对许多东西陌生、带有挑战。而过了这段时间,对许多事情慢慢熟悉起来,就会产生有“混日子”的感觉。
刻意练习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舒服、有些抗拒。
比如:在练习演讲的时候,我们看自己演讲的视频会觉得讲的很烂,讲得不堪入目,心里会抵触,但这也是我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关键。从观察自己的演讲中,可以发现许多做的不足的地方,这是别人如何评价都做不到的。
再比如,我们和朋友交谈,发现自己讲错了话。回来想了想,觉得非常愧疚,心里可能还会讨厌自己为什么会讲那种鬼话。而后,我们应该对他进行总结,模拟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说,如此以后才能处理的好。
学过乐器的朋友应该也会有感触,老师示范了一遍让我们试试弹奏出来,接着我们弹奏了一遍,老师说:“不是这种感觉,你弹成这样了……”老师模仿了我们错误的演奏,还故意做得夸张了些。这时我们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弹成那个鬼样了,老师不说我真还不知道。
正是这些刻意的练习,才让我们能不断有进步。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然用正确的方法而行,真的没有10000小时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