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问了100个25岁——40岁的年轻人两个问题:
1. 你多久没有参加像样的学习或读一本好书了?
结果,既没有参加像样的学习也没有读一本好书的,占了63%。
2. 你不学习不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将近88%的人认为自己是因为没时间,只有12%的人认为自己并不喜欢学习这个方式。
你当然可以质疑我这个样本的可靠性,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国内63%的年轻人,并没有参加学习以及读书的意识,但至少反映一个问题:当学习成为一种弱化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边缘化。
一.不学习,真的是因为没时间吗?
我不说那些时间管理达人是怎样洋洋洒洒教你们安排时间,我说一个离我最近的例子,这个男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没时间这回事。
所有的没时间,都是因为懒。
老林是一个学霸,这个“学霸”并不是指那些根本不需要学习,却让人无可企及的人。他是那种驰骋在学习上,开疆拓土的人,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在他的时间列表里,学习就是重要的事情之一。
毕业的第一个月,因为离入职还有半个月,他报了一个课程的日语课。5000元的学习基金,是他向他母亲借的。当然两个月后,他就如数还上了。
语言学习说到底,还是一件枯燥的事。而且每一种语言的发音系统和语法体系不同,所以摸索、适应,跳出原来的语言体系,再深入进去,成了翻山越岭的一步一步。
他报了半年的学习班,说实话,我有时困惑的。
因为对于一个迈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你还没有好好把握职场的能力,或许需要加倍的时间去应付需要适应的一切,一股脑儿跳到其中,很容易应接不暇,换言之,很有可能半年的费用付之东去。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担心完全多余。用老林的话讲:课一刻不落,工作也很冒尖。
他说,你不想学习可以有无数理由,但你想学习,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想。
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一个小时的日语,半个小时锻炼,半个小时洗漱,整理,七点出门,到单位是第一个。晚上大多七点下班,回家后吃完饭,就会读书,或者看电影。有时加班,回家九点多了,看半个小时书,准时睡觉。
你是不是觉得很累很辛苦。许多人会说,我白天上班那么辛苦,晚上只想睡觉。这个都没关系。
选择用时间睡觉,抑或是用时间学习,都是自我的选择,但你不要认为,你不学习,是因为没时间。
老林在三年内,考出了日语2级。现在又在学西班牙语。
我想到一句话:
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学习;
你在发呆的时候,别人在学习;
你无所事事,抱怨人生无聊的时候,别人在学习;
你刷着朋友圈,一遍一遍刷,刷不出任何的时候,别人在学习。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时间,最不公平的也是时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里,你们过着同样的时间,却过上了不同的生活。你不知道该如何用好这24小时,你一直在思考,却一直不知如何是好。人家在生活的路上越跑越远,你远地踏步,看着别人越走越远。
二.学习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我听过太多身边的人抱怨,自己自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曾经说得一口流利英语,能无障碍看美剧的,惊讶道看到英文竟有种陌生的感觉;
有曾经爱好写作,还多次在杂志发表过作品的感叹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用文字抒发过自己真实的感受;
有在学生时代就能吹能唱的艺术青年,惋惜曾经爱不释手的乐器如今成了家中角落失宠的孩子。
我们总是以这样那样的借口理由为我们的行为作出开脱。却忘了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实实在在做过的事。
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学习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吗?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同理,在每天的固定的一个时间点,我们抽出十到三十分钟,就给我们去浇灌那荒废已久的学习园地。
相信这对大多数人并不难吧,不需要多久,一个习惯就能养成。
久而久之,就能乐在其中。
我身边就有一个通过每天点滴积累,现在已经重新享受到学习乐趣的例子。
小孙是一个刚毕业就孤身来厦门独闯的女孩,现在软件园从事软件界面设计工作。她跟我们抱怨过,两年来,为了能在这个城市立足,不仅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周末还要加班,为了节省房租,不得不住在离公司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
她是个外表靓丽,青春活泼的女孩,但有个难言之隐,就是写的字有点和那副好看的外表不太相称。
有一次我无意间看到她的字,便开始吐槽她,然后她开始吐起苦水来,说这一直是她心中的一个绕不去的疙瘩。虽说现在是电脑手机普及的时代,但还是有得靠手写的场合,每当这个时候,小孙就很难为情。我说那为什么不练字呢,坚持个把月,很容易看到效果的。
于是她开始跟我诉说每天的生活行程:早上7点起床,一个小时洗漱吃饭收拾房间,然后坐一个小时公交,赶在9点前到公司打卡。工作满8小时,只有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包含用餐,到晚上几乎8点多才能到家,有时饿了还有吃饭就得更晚。一天下来,时间满满当当,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啊。
小孙的生活看似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紧紧的,但在我仔细询问下,还有另一副场景。
晚上回到家的确很累,理应好好休息。但最常见的场景是坐在桌前,拿起手机,刷着微博朋友圈、短视频,要么就是看最新出的网剧和综艺节目,心里想着到家了就应该放松嘛。
可是手机一玩就忘记了时间,八点多回来,等再抬头一看,已经是十点多了。于是赶紧去洗澡,当然,少不了各种护肤保养,毕竟保持一个精致靓丽的外表是每一个女孩都不遗余力的追求。一顿折腾,也免不了十一二点。要是晚上精力旺盛点再看个一集,或者把刚刚没看完的节目再看完,第二天起来就更没精神咯。
我对她说,听了你的讲述,其实每天到家你完全可以抽出30分钟时间,静下心来练字。这期间什么不用想,抛开工作,专注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放松。练字即练心。既把字练好了,又得到了身心放松,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她开始有点犹豫,其实是在害怕自己坚持不了,我说没事,到时候我每天晚上给你当闹钟定点提醒,等养成习惯了就好了。
后来不到两周,就不用我的提醒能自觉每天的练字。一个月下来,写出的字也大有改观。现在她说自己也开始享受写字的过程,自信地做到“字如其人”了。
练字对小孙来说是看似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定的坚持做到了享受学习,并乐在其中。
学习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也不是1+1=2,它是你身在其中,慢慢地改变。
不一定是一种结果,只是一种力量,它会让你的时间充盈,而你的人生也因此丰满起来。
三.怎样做到学习
大家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怎样迈出这第一步。
其实只是没有给自己找到足够的学习动力。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境遇不同,动力源泉也不同。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激发起学习热情,重新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饱满?
1.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一种。
2.需求
因为生活、工作、爱好等要求,需要你学习某项技能或获得某种能力,而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去努力掌握。
如果是一向偏爱理工科的你要你去学习文字处理,这就比较头疼。如果是一向偏爱绘画的你要你去学习美图类技能,可能就得心应手而且内心也乐意接受。
也可能因为某种需要,比如周围的伙伴都在玩一款王者荣耀的手游,而你为了大家在一起时有共同话题不被孤立,也去开始尝试玩这款游戏,这就是一种因为社交需求而产生的学习行为。
总之,找到自己的确切需求,平衡自身心理,通过学习来缩小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3.追求
如果说因兴趣而学习简单纯粹,因需求学习是功利世俗,那与之比较追求这个动力则是层次最高的一种。
人有了物质追求,生活质量才有了保障。
当我们不满足于物质追求,渴望精神上更高的追求,来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意义。
回到老林身上,他的工作也异常繁忙,忙到什么地步,就是晚上十点的时候,老板还会打进电话,让他准备明天的资料,不是偶尔,是常常。
学习会不会影响工作?
老林说,工作和学习是一样重要的,他们都是你的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只会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说一件很偶然的事。
老林之所以到现在有了一定的职位,估计还是依赖于当天日本客人的到来。
那一回,老林自告奋勇地说,想当翻译。许多人不相信,包括老板。老板说,小林,你不用逞强,我知道你日语水平不错,但专业的翻译会更好。老林说:一是我比翻译更有业务能力;二是我比翻译更了解我们的企业文化。
老林准备了整整三个晚上的资料,最后,顺利拿下那一单业务。
是偶然事件,但也是必然事件。老林每次说起这件事,都可以感觉到他对于好运降临的并不意外,和对于自己平时学习的赞赏。
是,安排生活,不代表按部就班,只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每一天的自己有血有肉地活着。
博尔赫斯曾经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们学习,从来不是为了什么,你要相信,今天你付出的所有,明天一定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回报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