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妈妈留言问我,说自己的孩子脾气急,一不高兴就打人,怎么教都教不好,到底该怎么办?
因为烦恼的妈妈很多,所以小样妈今天专门给大家列一列,孩子打人时,我们有哪些应对的方法。
01 不要对你的孩子心存偏见
在分享具体的做法前,先转变我们对孩子的看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很多妈妈在提到孩子打人的时候,都会这样来描述他们。
“我儿子脾气很差,一生气就打人。”
“我女儿每天都要闹脾气,一不顺她的意,她就打人咬人,怎么教都没用。”
看到这样的描述,是不是特别能体会妈妈对孩子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些妈妈的眼里,孩子是任性的,暴躁的,仿佛永远都无法改掉打人的这个坏习惯。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孩子“贴标签”。
当我们在心里认定,打人是孩子的品质问题,而且这个习惯很难改掉时,就很危险了。因为我们已经对孩子产生了偏见。
受这种偏见的影响,我们会看不到孩子不打人的那些珍贵时刻,错失鼓励他的机会。
有时孩子闹脾气,还没怎么样呢,我们就会警告他“不许打人”。这会让孩子非常地沮丧。
也许他本来没想打人的,可你这么一说,他恼羞成怒,就真的用打人来发泄情绪了。
曾经在节目里看到一个5岁的男孩安安,经常地打小朋友、打家里人,让爸爸妈妈很头疼。
在大人们眼里,安安就是个熊孩子,脾气差、爱打人,很难再改变了。可是育儿专家只用了一个办法,就让安安展现出他不为人知的友善的一面,让大家非常惊讶。
这个神奇的办法就是“爸爸做榜样”。
原本安安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都是自顾自的,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但是专家让两个爸爸示范,手拉手地慢慢上楼梯,过障碍的时候不时地回头看一下后面的人,滑滑梯的时候也不急不忙,两个人坐好后一起喊“一、二、三”,然后一起滑下来。
在看完爸爸的示范后,安安非常认真地模仿每一个动作,不仅没有再打人,还和小朋友玩得很友好,这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当然,安安打人的问题,不可能靠这一次模仿就完全改变。
举这个例子是想对妈妈们说,打人只代表孩子的行为有问题,不代表他的品质也出了问题。
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我们不能随便用一些笼统的词汇去给孩子定性。那样很容易以偏概全,给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比如《爸爸去哪儿》第2季里,小朋友们要去鸡棚捡鸡蛋。
一开始,杨阳洋有点害怕,不敢走到鸡的旁边捡鸡蛋,倒是年幼的Grace非常勇敢,冲在前面完成了任务。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杨阳洋太“胆小”了。
可是后来鸡蛋打破,数目不够的时候,杨阳洋又自己一个人回到鸡棚捡鸡蛋,表现出了自己勇敢的一面,令大家都刮目相看。
所以说,我们不能仅凭孩子的某些表现,就用“胆小、任性、爱打人”这样的词去给他们贴标签,把孩子其他闪光的可能性给否定掉。
即使是经常打人的孩子,只要我们用对方法,耐心地引导,他们也能变成不打人、不乱发脾气的好孩子。
02 孩子打人前,要先做好预防工作
现在我们相信孩子打人只是一时的行为不当。可是光相信还不够,要想让他慢慢改掉打人的习惯,我们还要做两件事。
一是在孩子打人前做好预防工作。二是在他打人后,用承担后果的方法来为他建立规则。
先来说说怎么预防。
孩子在打人前,一般都是有苗头的,比如情绪会变得很激动,或是遇到了某个特别容易刺激他的情境,像是我们制止他做某件事,或者他和其他小朋友起了争执。
我们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留意孩子打人前的征兆。
当他又一次情绪爆发,即将要打人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帮他降降温。
不是训斥孩子,“你又想打人了是不是?”这样就又回到了上一步,给孩子贴标签了。
我们可以对打人的事闭口不谈,只谈孩子此刻的感受。
“宝贝,你很想下楼玩,可是妈妈说不可以,所以你很不开心对吗?”
如果孩子的情绪还很激动,我们可以拉着他的手,或是摸摸他的背,帮他平静下来。或者和孩子待在一个空间里,静静地陪着他。
“等你觉得好一点了,再和妈妈说话,妈妈等你。”
给孩子一段冷静的时间,不要用指责、批评去进一步激怒孩子。
等他冷静下来后,我们就可以做第二步,给方案,也就是告诉孩子除了打人、发脾气,你还可以做什么。
小样生气、尖叫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你生气的话可以告诉妈妈,妈妈陪你一起想办法,但如果你大叫,我就不知道怎么帮你了。”
我们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不用发脾气也能达到目的。
比如想要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们可以鼓励他用交换、一起玩的方式去和小朋友商量。
也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玩具的新玩法,让他从中获得满足,从前面的失落情绪中走出来。
如果是因为制止孩子引发了他的不满,比如已经很晚了,我们不同意带他下楼玩。
那么我们可以用商量的口气问他,“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明天早点起床,第一个下去玩好吗?现在你要不要和我玩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呢?”
虽然还是不能带他下楼玩,但我们可以接纳他的感受,用其他的方法来部分满足他的愿望。
03 孩子打人后,我们的态度很重要
如果我们来不及制止,孩子还是打人了,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同样要做两件事。
第一,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打人。”
不是说“你怎么又打人,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哦”,而是明确地把“不可以”这3个字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不管妈妈多爱你,打人这个行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除了摆出态度,我们还要用承担后果的方法,让孩子明白,打人对他是没有好处的。
这里的后果一定要符合逻辑,不能是打屁股、禁止看电视这类随意的惩罚。
比如孩子在游乐场打了其他小朋友,符合逻辑的结果就是,没人喜欢和打人的孩子玩。所以为了对其他小朋友负责,我们必须马上带孩子回家。
打人就不能继续在游乐场玩,这就是孩子需要承担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在家里打了我们,那么作为被打的一方,肯定会难过、生气,暂时不想和他玩。
这时我们可以说,“你打了我,让我很难过,所以今天晚上我不想给你讲故事了。”
打了人,妈妈就暂时不陪我玩了,这也是孩子需要承担的后果。
同时,为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他打了你以后,一定要请他给你揉揉伤口,抱一抱表示和好。
打了其他小朋友,即使他不愿意马上道歉,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去安慰一下对方,表示抱歉,给孩子做一个示范。
只有让孩子明确地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如果我打了别人,就没人陪我玩了,他才能感受到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才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用爸爸妈妈建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打人,小样妈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对孩子保有信心,但对打人的行为绝不接受。相信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
喜欢我的文章,别忘了转发支持我哦。
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