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什么获益,还不如学习为好。”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谋求仁道,不谋求衣食。亲自耕田,也常要挨饿;学习仁道,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忧不能行道,而不担心贫穷。”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lì)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的东西,如果仁德不足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如果仁德可以保持它,但不用端庄严肃的态度来控制它,那么百姓就不会敬重;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如果用仁德可以保持它,用端庄严肃态度来控制它,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节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知识点:
有知有仁,是你内在的东西,出言施政仍然要以礼来节制,最后要落实到这个礼字上来。这是由内及外,由小而大,都要注意,偏于哪边都有所失,都算不上圆满。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没有小聪明,但可以承担重大使命。小人有小聪明,但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使命。”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畏惧,超过了对于水、火的畏惧。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践行仁道而死的。”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知识点:
孔子儒家传统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孔子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你是怎么看的?“谋道不谋食”的说法,有什么地方需要变通、灵活处理呢?
学与思的关系,类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学与思是互相依存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感性认识则需要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思考方式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次,学与思是互相渗透的。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中楼阁,就是空想主义。
“谋道不谋食”需要改变的不是说法,只是需要明确中心思想。首先,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不是说谋道就不谋食。其次,谋道是目的,谋食是实现目的的基本保证,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