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这个词现在越来越少听说,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的不是人口爆炸,而是人口快速萎缩的问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锐减。
“家庭”这个传统的组织结构在城市化、网络化时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或者说被空心化。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他们的生命轨迹都是由既定的程序固化了的,它的生命无非是在这个程序的驱使之下分阶段的展开而已。这其中的个体是没有任何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选择的。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是,人类有自己的选择。
在不发达的经济环境下,人的选择是很小的。传统的农业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环境,一个家庭需要承担各种功能。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结婚、建立家庭、生子不再是一个强制性的需求,大量的家庭事务都可以通过越来越发达的社会网络进行外包和替代。
现在发达的社会协作系统,使得家庭里几乎所有的事都能外包出去,可以用正常的市场手段进行交易。人对外界的依存度越大、协作度越高的时候,人越是以个体的身份,而不是以一个小共同体,或一个家庭的身份跟社会打交道。
在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是一个刚需。但是,在社会保障保险业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养儿不一定防老,防老不一定要养儿。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的网络化日益明显,人不再是必须附属于一个像家庭这样的小共同体。也正因为如此,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过去,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动力,或者活下去的理由,是因为他有一些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责任,比如说“上有老,下有小”。你要对老和小承担责任,这就构成了你人生的主要的意义。传统社会里个人建立家庭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但是,当城市化和网络化出现的时候,那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已经被解构,或者完全失效。也就是说个人的生活轨迹,构成个人生活意义世界的源代码开始被篡改了。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一个状况,当资源获取的渠道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价值就变得越来越多元,这就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当你不适应世界的时候,让你去适应世界还是让世界来适应你?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一定要去适应这个环境。这句话其实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
1、不适者生存
德国哲学家舍勒说过,“不适者生存”。听起来好像跟达尔文相反,但其实他们正好互为补充。在非洲有大量的森林被稀树草原替代的时候,一部分猿,面对着这样一个树很少全是草的世界,他感到了不适。要在草原上生活的话,首先要从过去的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整个过程中他都感受到种种的不适合挑战。克服一个个挑战的过程中,它就跟他的本来同根生的那些猿终于分手了,这就是后来的人类。
2、自由与约束
在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你才能获得你真的不知道的某种奇迹般的自由。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没有约束的环境中,你可能就不知不觉陷入到一种最大的不自由当中。这里就包含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规律,也就是挑战与应战的规律,也就是创新的规律。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说创新是不可能河流上的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