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武志红,一直对于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也是罗振宇在《罗辑思维》推荐过的,解析了困惑我很久的心理困惑,打算细细读,分几次拆解本书。
巨婴,这个概念不是我们视觉意义上的,超过正常体重范围的婴儿,而是指外表为成年,而内心却还停留在婴儿时期;婴儿有什么特点呢,由母亲喂养,由母亲陪伴,和母亲一起,对于小婴儿而言,目前就是它所可以依赖的人,这个概念抽象到成人的心理世界是怎样的呢?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水平划分五个阶段:
1.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2.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
3.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转移到了生殖器部分,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则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
4.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
5.生殖期,13-18岁,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武老师认为,大多数国人处在婴儿期,即一岁之前的口欲期,而这个阶段的人心理特征如下:
一)共生:小婴儿还无法单独存在与世界,于是,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和日夜陪伴自己的母亲身上,即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是一体的。
二)全能自恋:我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都应该随着我的意愿而存在。中国的皇帝梦,太后梦缘由便来源于此,即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世界都该围着我转。
三)偏执分裂:事情是一分为二的,且二者不能同时存在,而我所认同的意愿必须是对的,而对立面的意愿则是错的不能存在。
子女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家庭中的长住客,即18岁成年之后,法律效力上他们是成人,有了自己决策的能力,且无需在有家长作为监护人了,这个概念在国外很流行,基本子女长大到18岁成人礼之后都会搬出去住,然后,看看国人的家庭,除非是去到外地工作,大部分人在结婚前都会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照顾着他们的衣食起居,而当他们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有时候会和一方父母同住,有时候会单独住出去,好像少了一段自己独自居住的日子。对于家长们而言,他们要看护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儿媳或者女婿)照顾之后,才会减少对子女的注意力,而子女们似乎也习惯于父母的这样的安排。究竟是父母依赖子女还是子女离不开父母呢?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种共生关系。
临近年关,父母的逼婚催婚大戏又要上演,明明我们独自一人过的也不差,可父母为什么还是觉得我们只要不结婚就还是很可怜呢?因为他们从心里觉得人必须要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而不能独自立于世,从原生的家庭要直接进入到新家庭,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人生道路,如果没有这样,他们便会焦虑,要把子女再拉回原生家庭继续照顾。
我觉得这是一个畸形的生活状态,一个人如果在结婚没有独立生活过,生命大概会少些什么吧。但是,现实遇到的很多人却对此持反对态度。上海,本就是一个发展很好的一线城市,本地人自小就普遍优越感爆棚,认识很多人,他们从没想过要去到其他的城市或者国家看一看住一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城市已经很牛逼了,他们在结婚前和父母住在一起,结婚后,除非足够充裕可以有额外的房子住,要么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长期的同住,使得子女独立意识比较差,很少的人有独立出去的觉醒,偶尔也会被父母扼杀掉,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子女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要控制子女。
中国式的家庭,是一种奇怪的存在,不是2个人结婚,而是2个家庭的结合,各自角色争夺自己所要一起共生的人,而对于争夺者,充满敌意。比如,妈妈会视儿媳妇为入侵者,因为他夺走和自己共生的儿子。
其实,这种共生心态归结来说是控制和被控制的两种状态,对于控制者,所有都要按照我预想的状态去做,只有服从。对于被控制者,我要听话,不然会内疚。而失控,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特别是对于控制者来说,比如,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所有的一切都尽在皇帝的控制下,而一旦有反抗起义的人即失控状态出现,那么皇帝便会愤怒去制裁这些人,因为这些入侵者没有围绕自己的意愿转。很多现代的父母习惯于让自己的子女去完成自己曾经未完成的人生梦想,而不是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所以,从小的补习班兴趣班,大学报考的志愿,毕业后的工作安排,结婚的对象选择,这一切都有父母无形的手在操控着,有些人有觉醒意识想要去摆脱,很难,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因为,只有遵从自己的心愿而不失听从父母的安排才是才过自己的生活。
以前的我也一直是乖乖的在家长的保护伞安排下成长,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保护伞伤害到了我,我才觉醒,哦,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于是,我逃了,其实,到外地工作,就是为了不让家长插手我的人生。我理解他们想让我少走弯路的心情,但是我并没有要走他们的老路,所以他们给的方向只是参考,而不是必须。当我觉知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清醒了很多。没有别人插手的人生,虽然未知很多,却也新奇无比。这是我摆脱和父母共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