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党校初心,为新征程锻造坚强“红色熔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要阵地、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肩负着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神圣使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持党校姓党、牢记党校初心”为核心,为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锚定航向、擘画蓝图,既是对过去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使命的殷切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塞北草原到岭南大地,各级党校始终紧跟党中央步伐,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科研的生动实践,把党性锤炼融入干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科研成果紧扣时代、培训成效落地见效,这些“新进展新成效”,正是党校系统践行“为党育人”初心的生动注脚。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如同一盏明灯,再次明确了党校工作的“根”与“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不能变,“为党服务”的核心使命不能忘。

“为党育才”,要在“精准滴灌”中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党校的课堂,连接着党的理论创新与干部的实践需求。总书记强调“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直指干部培养的关键要害。党的理论教育是“定盘星”,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阐释、学理化解读,让干部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党性教育是“压舱石”,要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旧址、开展专题研讨等方式,让干部在思想淬炼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履职能力培训是“动力源”,需聚焦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设“订单式”课程,让干部学到真招、练就硬功。唯有如此,才能让干部在培训中实现“思想再充电、精神再补钙、工作再加油”,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为党献策”,要在“研以致用”中发挥智库参谋作用。党校不仅是“干部学院”,更是“思想宝库”。总书记要求“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发挥好智库作用”,为党校科研工作划定了重点。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党校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开门问计”——既要深入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为全党理论武装提供支撑;更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把群众的“金点子”、实践的“活经验”转化为政策建议,为党中央科学决策贡献“党校智慧”。从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总结,到贵州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党校的智库作用正体现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严治校、质量立校”,要在“严字当头”中涵养优良校风学风。党校是培养党的干部的地方,校风学风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总书记强调“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学员的管理监督”,彰显了对党校办学治校的严格要求。一方面,要建强教师队伍,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让教师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能“三尺讲台传党音”,又能“深入基层解难题”;另一方面,要严管学员,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杜绝“特殊学员”“人情学员”,让学员在党校期间不仅学到知识,更养成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的作风。从中央党校到地方党校,唯有始终坚持严的基调,才能让党校成为不正之风的“净化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

办好党校,离不开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保障。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力量,强化支持保障”,为党校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党校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经费保障、人才支持、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党校与其他干部教育机构协同联动,形成“大党校”工作格局。同时,要关心党校干部教师的成长,让他们心无旁骛投身党校事业,为党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各级党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始终坚守“党校姓党”的政治本色,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使命,在教学上求“精”、在科研上求“深”、在管理上求“严”,努力培养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推出更多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好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昌吉市委组织部  张萌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