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每一天,从六点的闹钟响起开始,经过小区门前的花花草草,已然从含苞待放转而抽出嫩芽,每天观察它们的成长,伴着骄阳,似乎已成了这一天开始的仪式感。
今天是青蓝工程互听课,师父来听课,这个周伊始,就跟师父定好了时间,再次师父听课,不出所料,还是有些紧张,和莎莎每次谈起来,都很有共鸣,师父的威力依旧在。备课从昨天白天到今天早上,读文本,之前我很依赖教参,昨天听完师父的课交流时,师父提到自己备课先不看教参,自己深入文本,会发现,自己可以发现很多东西,所以这个故事我也强迫自己第一时间不翻看教参,自己读文本,果然揪出了几个词语,推出了故事的一条线,然后又翻看教参,明确教学目标,我写了逐字稿,没有灵活的头脑,就想用最直接的方法理顺思路,早上坐在公车上,因为太困小憩,脑子里再顺课堂,才算有点底气。
40分钟的一堂课,其实讲课的过程中,我已然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跟师父交流后,发现自己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朗读指导不够
这堂课的朗读我感觉学生没有深入其中,是我没有给足孩子悟文本,要让孩子朗读有感情,齐读是最无效的,而我这堂课多次齐读,忽视了范读引领,个别读的不够,孩子体会不深刻。
二、课堂的指导语
评价语单子,点评没有价值,没有针对性,起不到引导作用,比如牧菲在范读“巴望”所在语句是,我的点评时“读的真有感情”,生硬、没有切中要点;对于孩子的回答缺乏敏锐的分析,其实现在想来,很多孩子的回答并不像我当时想的那样无理,只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功力去引导孩子,这也是与师父交流时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再提问“为什么禾苗会枯死?”这个问题是,子成回答的是“因为根太浅了”,我当即的反应是觉得孩子的回答不在点上,应该是违背自然生长规律,所以直接让孩子坐下再思考,但是师父给我提出来这一点以后,我恍然大悟,根太浅,没有扎下去,不就是违背了禾苗的生长规律吗?所以我理解了师父说的“追问一个孩子”的价值,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孩子的思路,其他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是在深入思考,其实这里我的问题还是在我总是固定在自己的框架里,希望孩子能够回答到自己的预设,忽略学生课堂迸发的火苗。
三、关联语文要素
这堂课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去关联语文要素,教材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天然引子,比如师父提到,“巴望”一词,与其让他们分享经历,何不让他们用巴望造句呢?如此一来学生即能够更好体会词语的含义,还能从词语延伸到句子进行训练。
四、到底是教师引导学生,还是学生引导老师
毋庸置疑,这堂课,成了我在引领孩子,而不是孩子和我一起推动课堂,课堂的生命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互相推动的,我想,这也是基于我还是缺乏课堂的锤炼,文本解读的还是不够深,这也是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应该扎实下去。
以往评课,我都觉得自己很失败,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作师父的徒弟小两年,这次评课,竟有一种不同的情绪涌上心头,我觉得是真正的在跟师父的交流,不再是“对,没错”只听,而是有在思考中赞同师父的建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