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卖更多的酒,赚更多的钱,你该怎么办呢?
常理来说,就是去找到更多客户,或者把酒卖更贵。
但找到更多客户的前提是,真实有这些具有购买意愿的(潜在)客户存在。
购买意愿不会凭空产生,需求是基于顾客生活中的某个现实需求。如果顾客没有真实需求,任凭你再巧舌如簧,也很难成交。
也就是说,你想要卖更多货,本质上需要有更多人对你的产品有需求。
比如手机是几乎人人都需要的,但手表现在就更像是种配饰,只有少部分人会买。
要判断你的业务能做多大,除了个人努力,其实天花板更多的是行业属性和产品属性决定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开始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喝酒”这个问题。
我想搞清楚老百姓对葡萄酒到底有没有真实需求。
注意,这里,我在需求前面加了“真实”二字。为什么?因为葡萄酒本质上是一种酒精饮品。古今中外,不同社会的文化,对酒精的摄入都是很审慎和警觉的。
既然这样,人到底为什么要喝酒?是人性弱点的表现吗?
如果是弱点,那人类在进化中就一定会想办法去克服或者舍弃。那为什么饮酒文化,包括葡萄酒文化还伴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呢?
喝酒到底是不是像喝水一样是人的真实需求?
为什么要纠结于搞清楚这个问题呢?因为唯有真实需求才能产生成交,只有更多人有需求,才能产生更多成交。
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才能确定我卖酒的事业到底是不是服务了某个社会需求。只有真正造福社会的事业才是有前途的事业。
实话说,在去普陀山之前,我没有对葡萄酒行业十足的信心。
我一直纠结于酒里的酒精的问题?我对于自己做的是不是一个真正利他的事业,是不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不是妨碍社会进步的事业这个问题不够坚定。
可能有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有一个特别场域来思考。
当我看到普陀山上呜呜泱泱的人。每个人看起来都精神抖擞、面露满足和期待。而且通过观察大家的衣着打扮,举手投足,我可以断定这其中大部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社会成就的人。
理论上来说,这些人应该都是心智和认知,学识和经历都在一般人之上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21世纪,为什么他们会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问题。我甚至不敢试图去回答。
但与此同时,我悟到了一个与我自己息息相关的点:
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跟理智相悖,就好像酒精不好,但是人类几千年都保留了饮酒文化,但其实底层逻辑里都透露了一个人性的终极追求: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古至今,大部分人们喝酒的场合都是喜庆的、相聚的、亲密的、建立合作的场合。人们通过酒来完成某种仪式或沟通,在社会、团体或者家庭中巩固关系、建立连接、实现协同合作。
喝酒本身并不能建立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喝酒背后人们的动机可以。
表面上是在喝酒,但其实喝酒只是象。
喝的背后是大家追求成功、认同、合作、追求亲密、安全和放松、追求自我实现等等这些人性的内在需求。
所以喝酒是有真实需求的。我卖的产品,我做的事业是服务了一个社会的现实需求。
至于酒精的问题,我想这或许是每一个喝酒之人要修炼的课题,那就是适度饮酒。
于我自己而言,我坚定了自己要把这份事业做到极致。
让更多人看到喝酒背后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实质,更好的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好的人生。
我更可以用我自己的影响力,推广适度饮酒,克制饮酒的好观念。
我也可以帮助更多人感受到葡萄酒世界的丰富和美妙,从而拓宽他们的人生体验。
从山
上下来,我真心感觉自己找到了使命,心中有了大愿,也因此有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