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笔记——花事花心
文/悠然
《红楼梦》流传几百年,世人不断在拆解他。各大流派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是百家争鸣,看这些各具特色的解读,叹曹雪芹的伟大。那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解读 ,看似有理有据,终逃不过是《红楼梦》里的追梦人。
难怪有人说,《红楼梦》梦里一梦醒,傻傻分不清是古还是今。身在红尘不得超脱,梦里梦外追梦人。
曹雪芹安排周瑞家的送宫花,看似巧合的桥段,其实写出了多层寓意。
惜春在是金陵十二钗,身为候府千金小姐的她,在小说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一语成谶。
送宫花第一站,周瑞家的到了王夫人正房后来。迎春探春未开口,这惜春倒是先开口了。见周瑞家的送来花,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读完小说的人都知道,贾府被抄后,惜春皈依了佛门。
惜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 ,除了群戏需要她出场,作者只在她出家时给了特写镜头。
如果说惜春说这句话,知道自己将来要出家,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但有人生经验的人会明白,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这个命运的底色就是,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顽耍;小说中,薛宝钗是一个善于营谋的人,她吸引了另一个善于阴谋的袭人;真性情的林黛玉喜诗,吸引了另一个诗痴香菱;王熙凤是管理能手,她的闺蜜是管理宁国府的能人;赵姨娘内心无助,所以吸引了一个心术不那么正的王道婆。小说中这些细节安排,正好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总觉得作者高明,情节设计 、环境布局、人物设计等总能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那么,我们静下来细细去想,曹雪芹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总结起来就是经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因为曹雪芹有类似经历,那些看似高深的伏笔,用因果论去解读,就是你种什么样的因自然就结什么样的果;用吸引力法则来说,就是所有我们现在经历的,都是自己吸引来的,所以,那些看似高明的伏笔,无非就是作者看到了一些事,明白了一些道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后的真实呈现。
如此想来,写小说无深奥之技法,无非就是融入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然后去思考,用笔去记录它。
写作课老师说,写,很多人都会,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写的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写作到最后,拼的就是对人生的体悟。
因为曹雪芹经历了,悟到了,所以一朵宫花就能演绎出百味人生,这种演绎的最高级呈现就是尊重真实的发生,因为真实自有万均力。
写作,懂得把握真实的细节,就把握了写出彩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