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是什么?家书是一个人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是内心深处小到一言一行,大到人生理想的文字投射,千万不要小看老曾的这些家书,里边的家长里短、分析判断、家国情怀,代表着老曾本人修身齐家、交友辨友、用人识人、治国理政的一腔抱负和英雄气概,可谓字字珠玑、包含人间至理。即使是一封封家书的格式、写法、称谓、抬头、结尾,也无不包含着老曾的学识和涵养,读来令人钦佩之至!
老曾爱写家书,在京大小事务、家里一应琐事、族人亲情都通过一封封书信联系、牵扯。最难能可贵的是,老曾的所有家书都写的一丝不苟、格式无误、对仗工整,几乎篇篇都可成为学习家书写作的参考模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家书》里的书信格式,领略下古代家书的规范写法,用以借鉴一二。
在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间的书信,往往涉及很多注意事项,比如: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抬头是对年长的收信人必须要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对长者的尊敬;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称谓则按照不同身份(上对下、下对上以及平辈之间等等)采用不同的用语;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1、老曾家书里上对下、下对上的抬头、称谓和结尾。
① 咸丰二年八月十三,老曾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字谕纪泽儿:
涤生手示。
②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老曾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③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廿十四日,老曾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男等在京谨慎,望父母亲大人放心。男谨禀。
从老曾咸丰二年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可以看到,长辈给晚辈(上对下)写信时,抬头和结尾常用:字、谕、手示、手谕等词。在老曾写给祖父母和父母(下对上)的家书中,抬头和结尾多采用:跪禀、谨禀、叩禀、敬禀等词,如用了:膝下一词,则表示对家中父母长辈的亲爱、眷依之情。很多时候为表达健康祈福,还会带上:万福金安、祈福金安等词。
中华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书信往来。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古代孝道的基本内容,就是子女对父母应尊重、关爱、充分尽孝。因此,在中国才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通过老曾的家书,我们可以看到书信里处处包含着对家中长辈的敬重、尊老之情。
2、老曾家书里平辈兄弟之间的抬头、称谓和结尾。
④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老曾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四位老弟足下:
兄国藩手具。
⑤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老曾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温甫六弟左右:
兄国藩手草。
⑥ 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老曾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澄侯、沅甫、季洪老弟阁下:
兄国藩手草。
老曾的家书中,平辈兄弟之间往来书信是在对方称呼后面加上:足下、阁下、台鉴、左右、惠鉴等词。足下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如果是朋友之间,多用:台鉴、惠鉴等词。书信结尾处,大多会采用:顿首、亲笔、手书、手草等词。其实,写家书也是写文章,很多时候虽然要采用一些抬头和结尾的套用词语,但也不必固化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信手拈来。
3、家书内容事无巨细、有公有私、做好分段。
老曾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三十年写给家人、朋友、官员等的书信近1500封,可谓书信往来频繁之极。家书内容五花八门,大致涉及劝学治学、交友、理财、理政、用人、修身、治家等方面。很过时候,往往一封内容丰富的家书中就会包含劝学治学、交友、理财等好几个方面。在这里,我们选取其中两封进行深入品读,看看老曾的家书都是怎么写的,又包含了哪些内容?
⑦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老曾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
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家妇身体亦好。
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阙来京...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男谨禀,叩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开头首段详细述说近日往来家书详情,并真诚问候家中长辈身体情况,然后向父母详细禀报了自己如何护养身体自己夫人和孩子的近况。接下来,老曾向父母讲述了朝中的大事要事、同乡在京为官的基本情况,并将有关抄报、殿试名单等附后寄回。最后的收尾处,向父母表示自己在外会小心谨慎,不必牵挂,并再次叩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老曾很多写给祖父母和父母的家书有长有短,但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内容:详述近日往来书信情况并问候长辈——禀报自己和在京家人的近况——详述朝中大事要事和同乡在京为官情形(经常将有关抄报和人员名单抄送寄回)。不要小看老曾每次不厌其烦向家里讲述的朝中大事要事和同乡在京为官情形,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第一手消息足以让曾家人始终保持正确的科考进取之道和对当时政局的清醒判断!
⑧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老曾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沅弟左右:
弟读邵子诗,领得恬淡冲融之趣,此是襟怀长进处。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襟大略相同...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
无为之贼十九日围扑庐江后,未得信息。春霆二十日尚在泥汊,顷批令速援庐江。
少荃已克复太仓州,若再克昆山,则苏州可图矣。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则大局必日振也。
这是一封老曾写给自己九弟曾国荃的家书,首段交流了一下近日两人所读诗书的心得体会,其中包含的胸襟豁达之感。接下来话题一转,提到现在办理军务如何需要借助平时读书所得的豁达、冲融、恬淡之类的胸襟气概。最后讲述了目前军事战况,以及如何做才能大局日振,胜利在望!原来从军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兵法战术,更要有豁达、冲融的胸襟气概。我读书少,这次真是学到了!老曾你牛!
老曾兄弟五人,因老九从小在京城跟他一块儿读书生活了很长时间,兄弟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通过很多封书信都可以得知,老曾始终关心着这位弟弟的学业和前途命运,曾国荃最终也不负众望,携攻破天京城之“功”而加封一等伯、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成为大清少有的汉人获封“伟勇巴图鲁”。
通过一封封家书,我们看到老曾一生特别注意如何读书养性、修身立德,如果他中了进士后,在京城的花花世界、荣华富贵中迷失了方向,那就不会成就后来的收复半壁江山之功;如果说每日读书精进是他的习惯,那么扶危济世、为万世开太平则是他的言行守则和道德标杆;平定战乱、倡导办理洋务,专心治学的修养自律,老曾做到了能文能武,学问、为官、为人处事各方面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经历痛苦磨难而得成功,老曾也不能免俗。在京为官时被权贵嘲弄、在湖南办团练时被当地官场无视、湖口大败时差点被活捉、天津教案时差点一生清誉被毁...这些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打垮他,反而不断的激发出坚韧的品质、磨炼出遇事沉稳的性格。正是由于具有了越败越战、越战越勇、百折不挠的精神,老曾每次都能从逆境中走出,最终成为晚清柱石、一代明臣。
透过这些家书,还能探知到老曾的另一个修身品质,那便是:忍耐,凡事戒急用忍,沉得住气,宁静致远,方能终成大器。他通过每天记日记,一点一滴的改变,真正做到了遇事不急不躁、笃定前行。正是这种经年累月的修身坚持,最终成就自己,走向人生巅峰。一个人只有在百般磨练中成熟了,才能真正做到不骄不躁、收放自如。凡事都希望一蹴而就,不讲究循序渐进,最终就不会真正成功。
坚持读书、修身自律、识人善断、明白做事、清醒做人,善于从独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常具空杯心态,时刻自谦而非狂妄,不惧失败愈挫愈勇...看到这里,想来大家对于老曾的如何通过一篇篇家书实现立言、立行,踏上“圣人”之路钦佩之至了。其实每个人只要善于思考、找准方向、并且不懈努力,最终都能找到自己价值所在,实现人生梦想!学习了!收队!
<第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