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傅的推荐下,今天读了一点梁鸿鹰的文字,都是关于散文,在此记录一些感触。
梁鸿鹰:聊一聊散文
这篇发表于《十月杂志》的文章是作者关于散文的思考,聊到了散文的数个特质。其中,以下几点,让我最有共鸣。
散文家们对倾诉真实、陈述事实有着最博大的冲动。
至少我已经具备了成文散文家的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这种冲动。不为凑字数而写,码字是因为心中有话要表达出来。
平易而不平淡,是散文的一种高超境界,不单需要文字上的老到,更需要价值、道德感、现实感的支撑,需要有对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的热度。
现阶段我的文字是平淡如水,缺少运用文字的熟练。对于价值感,有体会,但是挖掘不够深入。对于道德感,有自己的见解,趋于中庸,不知是不是好事。而现实感,出发点是绝对够的,不过表达出来欠火候。对于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的热度,我想这并不是凑热度而已,现实问题代表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真实的面貌和矛盾,能以文章记下相关的事件和思考,是有价值的,尤其对于以后的读者(如果有幸写出有价值流传的文章的话),是一个了解过去和历史的最佳媒介。就如同如今我们读过去的文章以史为镜一样。对于同时代的读者,则是一种思考的启发和传播。
散文的幽默是散文最受欢迎的力量。
幽默感人人能体味和欣赏,却极难化为己有。这种幽默因该是优雅的,让人读来会心一笑,产生情感联结和共鸣。
《岁月的颗粒》自序 梁鸿鹰
我正在写关于奶奶的故事,打算基于她的基本经历写成一本长篇。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出一幕幕往事,心有千言。然后到了动笔的时候,颇觉无力。我想我需要先好好学习一番,看看别人是如何写作类似题材的。
德国作家黑塞曾说,现实从来是不充足的。过往——自己过去经历的事情,注定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因。
过往就像老酒,会发酵,时间越长,越能酿出醇厚的芬芳。年纪渐长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经常琢磨过去,过去的经历成就如今的自己,这影响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也会一直存在。书读千遍,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过去的事情,琢磨久了,总会有新的发现。当过去于现实发生联结的时候,就像化学物质碰撞在一起,很有可能发生强烈的反应。这都值得记下来。
当我告诉爸爸我想写下来奶奶的经历和故事的时候,爸爸说“那些事过去就过去了,提它做什么,朝前看就行”。但是回忆过往,并不意味着一遍遍自怨自艾,一次次伤春悲秋,更重要的在于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我仍然坚定地想要记下来那些,不管是幸福还是苦难,都值得。
细节像一块块砖石,铺就一条条错落有致的小径,让笔下的文字结实、丰盈、可靠,多一点细节,再多一点细节,更多一点细节,我一再如此要求自己。
我好像有一点懂了自己为什么无从下笔,为什么写完读起来感觉不到自己想象中想要表达出来的效果。因为缺少细节。目前我正写到奶奶小时候的事情,这些是从她叙述的点滴而来,然而细节全凭自己捕捉和填补,的确是不够。没有细节,情景难以鲜活,情节难以动人。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傅雷的这句话道出了语言能力获得之困难。
荒废写作已久,况且以前就不是天赋异禀的选手,来简书日更两个月,写作不如人意也是情有可原。这事既然自己喜欢,打心底里想要做好,就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