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能看到我的表达那很好,如果看不到,就看一个故事也很好。
电影《爱情神话》上映前,导演邵艺辉对票房没有预期。她知道这是一个很小众的片子,公司所有人也都知道。从最开始,参与者就没把这部片子跟所谓“爆款”挂钩。“要不然就不会选择让所有角色都说上海话了。”邵艺辉说。
故事并不复杂,徐峥饰演的老白是一位上海爷叔,画家,热心肠,很会做饭,人到中年和三位女性产生各异的情感牵连。电影甫一上映,豆瓣评分就达到了8.3,片中涉及的上海景观、中年爱情、性别意识等话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电影呈现了一个真实市井的上海——那些男女老少、咖啡文化以及小布尔乔亚式的气息。当然也有人认为没有外地人,没有沪漂的苦痛挣扎,不是真正的上海,而是经过了“提纯”。邵艺辉看到类似的批评观点,还和写作者沟通,她很高兴进行这样真诚的交流,也借此梳理自己。
她从来没想过要拍一个全面的、真正的、真实的上海,她觉得甚至没有人能做到。影片中的演员都是上海人,说上海话,完全是从表演的角度考虑的。“一旦有一个外地人的话,他会说普通话,大家就都说普通话了,上海人这个素质是有的,不会当着一个外地人,你听不懂我说上海话我还要说,这太不礼貌了,他们不是这样的。”
老白是有原型的,但进入写作过程中的“白辛苦”跟原型已经关系不大,借鉴了职业和一些影子,故事都是虚构的。倒是三个女性角色和小皮匠,更是邵艺辉理想中的人物。有很多人说自己身边就有一个格洛瑞亚,邵艺辉觉得这就是一种普世性的体现,能够让不同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就好。电影是一个很局限的东西,“我就是想写一个很简单、很小的谈恋爱的故事,最后就是现在这样。所以不要试图在一个电影里面看到所有,这就是我们需要各种电影的理由。”
年仅三十岁的邵艺辉拍摄第一部长片就取得如此口碑,看起来一切顺畅且幸运。交谈下来,不难发现这幸运的来由。从剧本开始,她就是按照拍摄去写的,每一场戏都想清楚了怎么拍,所以剧本上基本没有废戏,写到的都能拍出来,拍了的就能剪进去;甚至去哪拍、用什么道具、怎么拍,她早都在脑中有对应的画面。
2020年《爱情神话》在first电影市场上获得了最初的关注,其实在此之前邵艺辉还投了平遥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但都没有音讯。后来麦特影业的创始人陈砺志看到了剧本,找来徐峥做监制。一开始徐峥没想演老白,但最后发现只有他最合适,马伊琍则是当时的评委,于是最终敲定了如今的演员阵容。回顾这个历程,邵艺辉觉得,对自己这样一个青年导演来说,在没有任何资源、人脉,甚至不知道麦特是什么、陈砺志是谁的情况下,只有电影节创投一条路可走。
在上海待了六年,《爱情神话》筹备期间,邵艺辉搬到了北京。如今,尽管成为了他人口中充满潜力的青年导演,她的生活一如既往,没有任何改变。过去,她虽然不被很多人认识,但写小说有很多读者,写公众号有很多打赏,卖电子烟也有很多朋友支持。“一直有别人喜欢我,不会突然一下有人喜欢,我就膨胀了。”现实中,一起玩的还是那些人,日常做的也还是那些事。
邵艺辉的妈妈是语文老师,这跟她后来念文学系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父母在家爱看书,她也就爱看书;从来没上过任何培训班,按她的话说“什么特长也没有”,妈妈也不让她去,觉得没意义,但一直给她买书看。到初中,她喜欢上了看电影,父母就给她买很多碟片。后来她爱上了《看电影》杂志,每期必买,上课也看,直到中考前被老师没收。妈妈每次去学校看她,会给她带很多杂志和课外书,有一次正好被老师看到,老师很惊讶:“这些书都是你给她买的?我每天没收都收不过来呢。”
宽容的成长环境让邵艺辉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塑造了她很难被现实打垮的性格,她不想写烂剧本,也不想文字被无端修改,如果说成长的路上什么最有用,她的答案一定是阅读。雷蒙德·卡佛在《巴黎评论》里说过:“在读了斯特林堡的剧本、里尔克的诗歌,听了一整晚巴托克的音乐后,你不可能不被它们影响,不被它们改变,不可能不因此而变成另一个人。”邵艺辉的表达欲在小时候播种,在长大后输出,看过的书,说过的话,让她变成了如今的她自己。
转自微博—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