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电影院看《King Leer》。莎翁的四大悲剧就剩这个我没有看了。《哈姆雷特》的杀父之仇、《麦克白》的欲望、《奥赛罗》的嫉妒与谗言,在我看来都要比李尔王简单的多。前三者是单纯的一线到底,每个故事揭示的内容也十分单纯。《李尔王》却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一场大型的悲剧到底是由于什么造成的?我们不该得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非要总结,我觉得应该是权力。
《李尔王》的悲剧是从老李尔一次昏聩地分国土开始的。说不出漂亮话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和应得的财产,就像那个童话故事里因为把父亲的爱比作是盐而失宠的小公主。而之后两个姐姐对父亲残酷的态度转变则像极了《高老头》中两个得了钱财就不管父亲死活的女儿,或者说反过来,高老头的悲剧正视李尔王悲剧的重演。但是高老头对女儿们是有爱的,而李尔王呢,只是爱权力在手时孩子们的阿谀。
在剧中(我还没有阅读过剧本),我最害怕的角色是李尔王的二女儿瑞根。如果说姐姐的狠毒还是基于一个正常人的权利欲,那二女儿完全是个疯子。她上一秒还在凶恶威胁人的嘴,下一秒可以吐露出轻柔如蜜的言语。当公爵的双眼被她的丈夫用刀刺瞎时,她似乎感到害怕,浑身发抖,但却在发抖中发出尖锐的笑声。在知道姐姐和爱德蒙的奸情之后,瑞根和爱德蒙也纠缠在一起,我有点怀疑,她并不是因为喜欢,而只是想破坏别人拥有的。对于李尔王两个大女儿的悲剧,我甚至起不了一丝同情心,在看到他们双双死去后,我觉得是他们罪有应得
莎翁的剧中,很多矛盾总是来源于没有仔细和对方沟通。这算不算是一种局限性?包括现代的很多小说悲剧,往往也是因为互相误会而造成的。我们能不能想到一个更加绝妙的制造悲剧的方式?但这种已经成为套路的制造误会的方式,确实时时刻刻发生在生活中。
剧中,考狄利亚的丈夫法兰西公爵只在第一幕出场了一会儿,后面便完全神隐了。我猜法兰西的国力远远不能支撑她赶回来帮助父亲。不然最后可能也不会落入埃德蒙手中。但我对于埃德蒙这样的角色,却没有什么厌恶之心。他是公爵和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一直不受到待见,因此便使一些不太见的得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掌握权力地位的目的。或许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有“正当的理由”。虽然他的那些手段我不赞同,但是我可以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他害自己的父兄害的够惨——但害他们也是他报复的本意之一。
我感觉,西方的悲剧内核和中国悲剧的完全不同。中国悲剧更多的是“意难平”,而西方的则是彻头彻尾让人几乎无法心生波澜的悲剧。
《李尔王》看完后,我发现自己是很平静的,没有被感动,没有愤怒,情绪甚至很少起伏。除了感受到有些角色之外,并没有非常入戏,甚至于到情感共鸣的地步。是因为我习惯于中国的表达方式吗?这个问题还不得而知,但我有一点喜欢这种没有引起大悲大痛的悲剧,因为这样我会感觉到松一口气,而不是想到它就难以自持地无法控制情绪。
见地浅薄,语言凌乱,只是粗略的写下一些还留存着的想法。等再阅读过原著,可能会有新的感悟。
临书仓促,不尽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