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必须先有心理学方面的重大发展和物质享受方面的重大变化------扶手椅、地毯、良好的道路,等等,人们才有可能互相细心观察并且顺利的交流思想。我国(英国)古代的文学之所以那么气象宏伟,也许该归功于那时候写作还是一种非比寻常的艺术,只有才华横溢的人才能从事,而且,那也只是为了名气,不是为了赚钱。”-------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这一观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物质性:你必须先有足够的饭吃,才能关注心灵层次的成长,不止英国,各国历来如此。这个很好理解,假如你食不果腹,每天都为着生计发愁,怎么可能有思想上的突破?
大家看古代传下来的优秀诗句或者一些优秀书籍,大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所著,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那都是精品,那些作品,也是在朝廷或者家庭能够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物质财富的条件下,他们才能够专心创作。那些创作,不为赚取金钱,只为青史留名。即使是曹雪芹,那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家,曾经的天之骄子。他写《红楼梦》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记录世间万象,描绘曾经的一段人生经历。
记得香港卫视有个节目,人物角色体验,有个亿万富翁,去体验下层人民的疾苦。出发前,他豪言壮语,说,即使是在最低的生活条件下,我也能战胜困难,重新到达人生的巅峰。言语之间,充满了自信。可是,现实情况,狠狠的打脸。他在清洁工的岗位上,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得到的是最低的工资,这些工资支付完房屋租金、基本的三餐之后,所剩无几。一天的劳作之后,已是腰酸背痛,再想坐下来读书写字,那是不可能的事。两三天后,这位大富翁就忍受不了,离开了节目。因为,这样物质与精神极度贫乏的生活,让他看不到一点点希望,根本没有翻身的可能。有些理想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
所以啊,想专职于写作,除了一定的天分,还需要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让你衣食无忧,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窗外的春夏秋冬。即使是柏杨,在创作《中国人史纲》的时候身处监狱,那也是一日三餐不成问题的,有自己完整的精神世界,能在想象的王国里自由的驰骋。
普通如我们,用笔记录一下生活的见解,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不需要很多的文笔基础。一个笔友说,写作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是自己对生活的反思。说的真好。每天能把自己所思所想有所记录,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阳光,看见每一朵花开,感受每一次心动,能感知生命的律动,让生命跟随时间在指尖流淌,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