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课程总结
这周,为了不耽误上课,我把在外培训的课程缩短了些,提前买了火车票,回到了学校。路上在心里默默的备课,想着要把什么样的自己呈现给学生。我发现,我是个很在乎“表达美”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有总强迫式的期待,总期待从自己嘴里说出的话,足够有韵律、有美感、有精到的力度,这样,其实给我的每一节课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如果时间允许,我甚至想把每句要说的话写成稿子,然后,自然的表达出来。完美主义的期待让我患上了不少“上课病”,比如说,人去的少,发现有很多人逃课,我会慌乱,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讲的不足够有吸引力,再如,如果有人上课玩手机、写作业或者眼睛没看着我,我也会慌乱,然后可以调整语调或者内容,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可是你要知道,一旦过于关注别人而不是自己所讲授的内容,往往就会口不随心,打乱节奏,乱了阵脚,直到让自己很有挫败感。这周,课堂没有继续维持着全勤的记录,终于有人忍不住翘课了,所以,慌乱又来啦!
课程设计:
自我认知部分,如果问我什么最重要,我会选择“价值观”,所以,我把这个拿出来先讲。课程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用“八月十五洪水事件”引入,让学生明白价值观、道德观的区别,然后,用《非你莫属》和《非诚勿扰》的两个视频,展现当人们遇到价值观选择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现和做法,因为找对象和找工作,这两件人生大事最能体现价值观的区分度。当大家对价值观的意义有所体悟后,我们会用“留舍最爱”的方法,把十八种终极价值观做最后的取舍,只到剩下最后三个核心价值观。接下来,核心价值观的每个词,我再带着学生做意思的理解,比如我会留下快乐,但我对快乐的理解,跟一个18岁的学生心中的快乐,肯定完全是不一样的意义。最后,我会让学生在“心手札”上,把三个核心价值观连成一句话,写下自己的价值观宣言。课堂上,我找学生分享了他们的价值观宣言,最重要的是,分享学生现在的行动,看看他们是不是践行着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违背着自己的价值观。课程作业,我希望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观宣言分享到他们的朋友圈中,集身边朋友的“赞”,集“赞”够多的人,下节课,我会给予奖励。
课程反思:
“八月十五洪水事件”,其实玩乐的意义大于对价值观的思考,从新精英学来后,其实出于玩心重的原因拿来用,现场效果来看,学生们比较羞涩,不太敢当着大众表达自己的立场,没有站队伍的区分度,游戏本身的意义并不大。还有一个问题,拿价值观这个宏大的问题跟大一的学生讨论,我一直在想,他的意义大吗?在核心价值观取舍的环节,你会发现很多人留下了“健康”、“世界和平”、“家人安全”这类的普世价值观,这类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不大,可是,没有经过抉择和职业体验,其实很难让学生凭空想象出他想要的职业价值观。另外,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想,这帮孩子还只是停留在“生理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层面,没能养活自己、没资格随便选职业、更没资格选择工作状态,这又何来价值观的选择呢?如果再次引导,让大家抛弃生理方面的需求,选择职业价值观,大家又会出现另一种趋同,比如说安逸的环境、缓慢的节奏、家人的陪伴等等,这还不是对真正工作的选择,而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可是,“钱多事少离家近”,那不是工作,他们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课堂上,希望给学生,哪怕一个心灵的触动就好,不知道这节课触动他们的是哪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