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大学过去四分之一多,真的有一种“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感觉。还记得当初刚入大学,觉得自己已然踏入一个小社会,有“指点江山,大干一场”的气概却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左右逢源的处事能力,什么都想做,什么也都想干,可什么也都使不上劲,就像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原先在中学时代,无论多么“呼风唤雨”,多么“游刃有余”,到了大学,就像是一个婴儿初入世界,崭新并且稚嫩。
新鲜感持续了一年,逐渐消磨掉,与其说是新鲜感,倒不如说是敢拼敢闯的锐气。一年过去了,新一批新生来了,他们对新的城市新的学校充满了好奇心,已经对这个校园的一切了如指掌并失去对未来生活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的老同学们,就像是看着一群幼稚的孩童一般看着大一的新同学,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拖鞋上课,躺在宿舍等外卖,或是忙碌着自己的学习和萌芽中的事业。
为什么说,老同学失去了锐气,亦不乏有些励志进取的人,考研也好,创业也罢,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那条阳关道,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成熟,如果一个人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知未来该如何规划,那便是不成熟,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马上奔三的人了,却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混混沌沌。当然,肯定也有人,留恋于各大电竞场所——网吧,混迹于各大交友论坛,与天南海北的玩家共享游戏胜利带来的快感,这便是颓废。
锐气,我所指的锐气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在某一方面来说,我倒是蛮佩服大一的同学,什么都敢尝试,什么也都想过,俗话说:意识决定行为,不敢想怎么敢干?
都说年轻人要有些活力,有些锋芒,每天过于沉闷压抑,会导致早衰,我顿时庆幸自己还有些脾气,断不会任人摆布。大多时候,人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比如说:喜欢一个女孩子,想要和她在一起但是又害怕被拒绝,其实这还倒是正常,最可叹的是看到社会上的不公平时,可恨但又充满渴望。一位同学在听说了另一位同学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而得到了某种照顾之后,义愤填膺,合理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并取得了身边听众的共鸣时却又可惜为什么享受“特权”的不是自己。不可否认,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对此表示:谁还没年轻过……
社会对青年的要求并不高,不指望他们现在能撑起学术的半边天,也不指望他们当下能引导民族的发展,要的,无非是“锐气”二字。如果现在的青年全都唯命是从,毫无个性,遇事则只会动动嘴皮子,那这个社会,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社会需要的是有锋芒有锐气的人,而不是 只会说不敢做的愤青。
最后,为了表达我的锋芒:
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是金子总会发光
我是金子
我要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