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愁”字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字。笔者认为,“愁”、“愁绪”是中国传统文人一种特有的美学体验,是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重要词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愁”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忧虑,二是忧伤的心情。本文要说的主要是第二个意思。
英语怎么翻译我们的“愁”呢?《现代汉英词典》的翻译是worry;be anxious,只是在“愁肠”、“愁绪”的词条下有本文要说的意思,分别有sadness;gloomy等对应的翻译。因此要外国人体验中国的“愁”,恐怕比较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愁,是非功利的,经常不是一些具体的麻烦。登高,可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一阵秋风刮过,可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看到头上一轮明月,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眼前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就“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这些“愁”,构成很大的意境、很浓的惆怅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愁”,不是负面情绪,而是一种美感体验。有一次,我也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情绪,那是我在纽约访学的时候。我这个南方长大的孩子,从未经历过北方从盛夏到深秋的变化。9月的纽约,气候一天比一天凉,树木从翠绿变成深红、橘红、金黄等极为丰富的颜色,天空高远湛蓝,这都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但是,每到下午四点多,天色就开始慢慢黑了,到了五点,几乎就是黑夜来临。日子的变短,使“异乡”的感觉更加突出。每到这个时刻,望着周围的环境,我的眼眶就充满泪水,内心沉甸甸的,好像是忧伤,好像是某种感动,也不是思念家乡,也不是忧虑什么事情,是一种复杂的、集合式的感触。如何形容呢?我心头能想到一个字就是“愁”。
“愁”字的背后,是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说起来,一直得意的文人其实很少,因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成功途径很狭窄,就是取得功名。取得功名不一定就是为了当贪官,而是读书人所有的意义、价值的体现,对于人生是“一票否决”式的。但取得功名也不一定万事大吉,还要得到重用,至少是不受排挤或遭到贬斥。如果得到重用,儒家文化的责任感也让你轻松不起来,是“进亦忧退亦忧”。精神压抑,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常态,而“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则是两大永恒主题,也是“载不动许多愁”的根源。因此,能否说“愁”还有一个资历问题,因此辛弃疾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真是中国传统文人特点的写照。少年时,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却没有深厚的社会阅历作为基础,尤其是缺乏挫折,导致内容欠火候;待到“识尽愁滋味”,见识了太多社会现实,有很多内容,却没了表达的强烈愿望。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中充满了含蓄、寓深刻于简单的表述方式,需要像喝一杯苦茶那样慢慢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