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去朋友家玩,她家亲戚也在,带来的孩子约两、三岁,被她家亲戚抱在手上,几乎一步不能丢手。即便是想吃啥,想要啥,也是眼睛一看,嘴里发出个啊,她家亲戚立即成了高级翻译兼万能仆从,不仅需要准确解读孩子“啊”的那一嗓子是在表达哪种需求,还得立即、马上把东西送到孩子手里或嘴里,要不这孩子就跟过年时街上看见的风管机吹起来的充气人一样,开始在她亲戚的臂弯里表演起海藻舞一般的“随风摇摆”,弄得抱的人龇牙咧嘴,看的人心惊胆战。
这孩子这个样子,既给家长带来极大的困扰,就像她家亲戚,在向我们不停抱怨成天头疼、肩膀疼、背疼,身上有一股子风湿膏药的味儿;同时这样的模式也给孩子自身的发育形成阻碍,常年被抱着,举着,孩子的脊柱容易形成侧弯,运动技能得不到训练,肌肉没有力量,一动就累,越发不愿意走路或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并且孩子只要发出“啊”就能达到目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忍不住发表了一下意见,奈何是朋友的亲戚,又执迷不悟地只反复强调“这孩子就这样”、“我也没办法”、“哎呦我肩膀真疼”……看着那一对以爱的名义,彼此限制和控制的大人及孩子,一旁的我既无语又遗憾。生命不可重来,不良的教养模式如果不改善,带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我家妞小时候,也曾有过这么类似的情况。
妞小时候肉嘟嘟的,粉嫩的娃娃,长得好看,人见人爱,都喜欢抱着她玩,将一团柔软拥入怀。尤其是我妈,一会儿说怕妞鞋子弄脏了,怕妞裤子跪脏了;一会儿说,小孩子骨头没长好,走多了怕走伤了。
你看,人人都是大师,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绝佳的理由作为支撑。为此我跟我妈说过多次,终究这小肉团子的“萌”魔力十足,让我妈无法撒手,依旧喜欢抱着妞去遛弯。
日子久了,这团柔软开始变得越来越沉,抱她也越来越吃力,我妈终于开始吃不消了。但这小粉团子已经习惯了被人抱,一下楼,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手一伸,嘴巴一张“啊,抱”,如果不抱,这团肉嘟嘟就会巴住大人的腿,死活不撒手,缠绕着让人无法前行。
其实刚开始走路没多久的时候,妞自己也喜欢满地跑的,想去哪去哪,自在啊!她也是慢慢被我们这些大人把习惯宠坏了的。
那日晚饭后,我妈抱着妞去散步,因为孩子越来越大,抱起来也挡住视线,一不小心没看清脚下的路,我妈在楼梯台阶上一脚踏空,三级台阶并成一级,整个人失去平衡跪摔了下去。还好是最后的几级台阶,垂直落差小,但也是摔在那儿半天动不了,妞的哭声撼天动地,我们寻声而出,才解救了这一老一小。
送医院一看,老太太膝盖有积液,肩周有炎症,连手腕子都有毛病,医生嘱咐不让她抱孩子,好生休养,这下子可有了我正式开启整顿局面的契机。
1、先说明。我开始跟小妞建立原则和边界。凡出去玩,提前说好,出去了需要她自己走多久,走到什么位置可以抱,抱多久需要下来自己走。要说话算话,不然就回家,不玩了。从短距离、小事件开始,买个糖啊,去一趟超市啊,这是妞最喜欢干的事,反复几次之后,妞就明白,说话算话很重要,母女也形成默契,一般说好了的,都能照章执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拉大我们外出的徒步距离。
2、适当示弱。总有距离特别远的,例如逛公园,那说得再好,孩子也有累的时候,走走抱抱是常态。我会告诉她,妈妈也累了,手臂疼,肩膀酸,向她示弱,她多半也能体谅。即使是实在走不动了,我来背或抱她,她也会觉得妈妈辛苦了,有时还会主动溜下来,陪我再走一段。而不是跟以前一样,认为她就应该被抱着。
3、合理锻炼。当孩子的肌肉力量得到锻炼,体力得到提升后,她的运动能力就会增强。为了走出之前长期被抱的困局,我们常常会跟她进行一些小比赛,看看谁先跑到、跳到或爬到终点。孩子都是好奇、好胜、好比赛的,开开心心的玩着游戏,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还不用大吼大叫形成对抗。
边界和自由从不矛盾,边界的建立是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而爱,是边界的原点。
想起两个有意思的细节,一件是我妈刚摔没多久,我们跟妞一块下楼,小妞惯性的伸手臂要抱,一抬头,发现是我,结果妞叹了口气,收回手臂,自己往前走了。回来我讲给我妈听,老妈说,小妞是见人下菜碟。
另一件是我爹和我妈,趁着假期,两人自己带孩子去爬香山了,回来祖孙仨都特别兴奋,我妈特地告诉我,整个下山,妞都是自己走下来的!结果一旁的妞突然插嘴老实交代,有一阵子老爹把她架在脖子上,坐在老爹肩膀上,好高,可以看好远啊!老同志的尬笑和小妞不明所以的大眼睛,也一并留在了记忆中。
建立边界,建立原则,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相处中的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