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勤耘心理咨询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5418804/answer/3632286352
来源:知乎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帮助别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长大后,我们把善良当作一种天经地义的责任,觉得只要能帮就帮。
这种想法表面上很高尚,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把善良误解为一种无条件的付出,不顾自己感受的奉献。
你每次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甚至像飞蛾扑火一样扑过去,不管别人是否真的需要,不管你自己是否已经身心俱疲。
时间长了,这种没有边界的善良会让你开始怀疑:
我为什么这么累?
为什么我的善意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我们往深了看, 这种委屈、失落、疲惫和疑惑,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施加了无意识的残忍。
老一辈人也常说:“好人难当”。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说善良有多难,而是说在善良的同时,如何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善良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和做。
如果我们认为善良是无条件的付出,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在某一天醒来,
当然,这几乎是经历千刀万剐后被动地痛醒,
还是要恭喜你,终于发现自己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却唯独忽略和委屈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情感和金钱去做很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执念:你必须认可我、接纳我、爱我。
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这样的教导:要做一个好人,要无私奉献,要为他人着想。
于是,这种观念逐渐内化,成为我们行为的一部分,甚至是活着的信念之一。
但是,这种“好人情结”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很深的恐惧:害怕被拒绝,害怕不被喜欢,害怕孤独。
于是,我们常常会不顾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他人,去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付出来换取认可和关爱,希望别人能看到我们的好,希望自己能在他人心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
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无止境的付出,最终不会给你你想要的,而是疲惫和失望。
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取悦他人、满足他人期望上时,你的内心其实是在不断地透支自己。
而更让人痛心的是,你付出了这么多,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
那些你曾经全心全意帮助过的人,未必会因为你的善良而感激你,反而可能习惯了你的付出,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而自己却早已被榨干。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补偿心理】。
当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重要时,我们就会通过不断地付出来弥补这种自卑感。
我们希望通过帮助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填补内心的巨大的黑洞。
然而,这种补偿心理却总是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付出越多,内心的空虚感就越强烈,因为我们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真正的满足和认可。
直到有一天, 我们的付出已经扭曲, 我们自己也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不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甚至连对自己的基本需求也变得模糊。
当我们失去了自我,我们的善良就变成了一种盲目的追随,不是出于真实的愿望,而是出于一种被迫的习惯。
我们会变得像一片随波逐流的浮萍,失去了方向感和力量感。
我们很多时候是因为害怕拒绝而选择妥协,担心拒绝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害怕,我们内心积累了很多的怨恨和不满。
这些未能表达的情感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最终以更糟糕的方式爆发。
我们可能会变得易怒、焦虑,甚至抑郁。
我们表面上的善良实际上在滋养着内心深处的痛苦,这种痛苦最终会反噬我们自己。
我们再往更深一层去“剥”,其实,没有边界的善良,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
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会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内心的孤独或不安。
但是,这种善良却像麻醉剂,麻痹了我们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脆弱。
我们用帮助别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从未真正解决问题。
这种“伪善良”掩盖了我们内心的创伤,延缓了我们真正的成长和自我修复。
没有边界的善良,最终会让你成为自己慈悲的牺牲品。
我们常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没有分寸感,那么你的善良很大可能会被别人当成理所当然,甚至被利用。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剥削型人际关系】,指的是一方不断从另一方获取资源,而另一方却毫无防备,甚至乐此不疲。
这种关系在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和职场中都很常见。
当你一再容忍别人的过分要求时,你的善良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我剥削。
这种没有界限的付出,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还会让对方对你提出越来越多的无理要求。
而你,最终只能感到疲惫和愤怒。
善良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义务。
如果你感到帮助别人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你完全有权利拒绝。
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而不是牺牲自我。
当我们意识到善良需要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保护自己,避免过度付出把自己弄丢。
在“我和你”之间, 你一定要首先选择保护好自己,而不是站对方这一边替人家着想。
要不然,谁来保护你自己呢?
我们如何为善良设立【边界】,保护好自己呢?
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需求】。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也是最难的一步,很多人会自动化地忽视自己的需求,而且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权利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善良,要为别人着想,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自己的需求也是重要的。
只有好好认识自己,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当我们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承受多少,你就有了设立界限的基础。
有边界的善良,不是拒绝帮助别人,而是明白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给予帮助,什么情况下需要先照顾好自己。
其次,学会说【不】。
说“不”并不意味着你不善良,而是说着你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极限。
很多人害怕拒绝,担心会伤害到他人或破坏关系。
可事实上,如果你总是勉强自己去满足别人的需求,最后受伤的不仅仅是你,还有对方。
自尊是所有关系的基础。
如果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尊,那这份帮助就变得毫无意义。
学会说“不”,是保护自己,也是维护关系的一种方式。
第三,明确责任的【界限】。
在关系中,我们常常会混淆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责任。
比如,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想尽力去帮忙,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帮助别人并不代表你要为对方的全部问题负责。
只有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在哪,对方的责任在哪,你的帮助才会真正有效。
否则,你的善良可能会让对方依赖你,让对方失去“破解”自己人生课题的机会。
这是不是帮了倒忙?
第四,善良也需要【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否真正适合对方。
在帮助别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有时候,所谓的“好意”反而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和困扰。
善良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最后,善良要适时【适度】。
善良,就像一杯水,倒得太多,会溢出来,倒得太少,不够解渴。
如果你总是毫无节制地给予,别人会习惯你的付出,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而当你无法继续付出时,反而会招来误解和埋怨。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
如果你的善良让自己失去了自尊,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成长,那这份善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对他人设限才是真正的善良,这样你才能持续地付出,你们的关系才能长久且亲密。
特别喜欢一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