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媒体写作,都去抄爆款的话,会怎样?
关于自媒体写作这件事,我最近在微信上刷到一些文章,还有一些大咖出的课程甚至包括书籍。
无论是哪个平台,似乎都刮起了一股风潮,做自媒体的,千篇一律最好使的一招就是,“抄”和“超”。
尤其是前者更为流行。找几个第三方平台,把最近做得好的账号扒拉出来。
就像剥衣服一样,从外到里,从头到尾,把对标账号的选题,标题,结构,观点,语言风格等等,拆成一块一块的积木。
然后用AI工具或者去自己的信息库里,找类似的乐高模块,一个个放到对应的位置上,替换上去。一篇仿爆款的文章就脱颖而出。
用不了几天,流量蹭蹭涨,口袋里的金币呼啦啦,听上去是那么悦耳……
这一套打法下来,读者,自媒体创作者,还有平台三方共赢,听上去很完美。平台和自媒体创作者赚到钱了,读者也花费了时间和注意力,情绪上得到了满足。
唯一的遗憾就是,在网络世界里,慢慢地只剩下一种声音,一种口味,和一种风格。
就好比去逛动物园,大熊猫的确憨萌可爱。可如果整个动物园里全是熊猫,还好看吗?大自然千姿百态,如果森林里只有麻雀在那儿叫,还好听吗?
不是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当互联网上的文字和视频,都是统一的格调时,对于读者而言,那是多么无趣!
这么照着抄爆款的后果就是,刺激读者兴奋的阀点越来越高,标题越来越劲爆,内容越来越新奇。
然而,对于读者本身而言,他们一步步地陷入信息蚕茧。
你喜欢什么,大数据就推什么,你讨厌什么,大数据直接屏蔽。刷来刷去,仿佛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
02
千篇一律的爆款文章背后,是信息茧房
我经常看到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周围都是二胎三胎,别人却说出生率下降得厉害?
为什么我周围没怎么念书的老同学,混得比谁都好?
为什么别人的生活里都是鲜花和掌声,我的生活里却是一地鸡毛?
这是因为,他们只观察到周围的一小片天空。这片天空是由虚构的网络世界编织而成的,构造这一切的元素,看上去是那么相似,单调而乏味。
真实的世界一定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
而屏幕后面的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
他们只能选择性地看到,网上给他们所呈现出的一面。或者说是他们选择性地,只关注自己想关心的问题。而那些被刻意隐藏或者被忽略的内容或者不被允许看到的内容,全部视而不见。
每个人都是透明人,行走在网络世界的一粒棋子。人们被困在算法里,困在系统里,困在自己的九宫格里。
这么做的优点是,人群被分成无数个小组。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组织,在那里能成为一方老大,找到共同语言,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
缺点也很明显,人们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看待问题容易一叶遮目。犹如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头顶的那片天空。
03
要“超”而不是“抄”
在公众号写文章两个月了,我作为一个蹩脚的自媒体写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实在的,纯粹的抄袭和搬运没什么价值,机器人能比我们做得更快更好,还不浪费粮食。
但是,向那些做出成绩,拿到结果的同学看齐,跟着他们多学习。这一点值得多被鼓励。
做得好的同学,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要么给别人提供了情绪价值,要么着实帮助别人解决了某方面的难题。
可以学习他们的思路,但是不能全部照着抄。更多的是,借鉴别人的打法,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的文字和内容才更有灵魂。
我们不能光顾着去“抄”,而是要系统性学习人家成功的底层逻辑。“超过”别人,“超出”自己特有的气质。
04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网络上的消费者,我早早地就把那些个性化推荐之类的内容或者功能,屏蔽在外。
我不想下一次在网上看到某条新闻的时候,只看到一部分内容,就跟风瞎逼逼,轻易得出结论。那样的自己,看起来就像裹挟在万千流量队伍里的,一个被牵着走的傻子而已。
这篇文章有感而发,只表达个人的观点。有些话不是那么好听,但都是客观事实。如果哪天有人要喷我,请嘴下留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