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29岁,上海交大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去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2个月,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今年年初,张迪接受了父亲的骨髓移植,却仅维持了100天就复发了。
面对二次治疗,张迪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属于基因突变,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再加之二次治疗费用可能高达七八十万,他不想拖累父母。
原本刚走出校园,正是大展宏图抱负,叱咤职场,享受恋爱,回报父母的大好年纪,却不幸被病魔中途叫停,鸣金收兵,放着谁都会心有不甘,心生怨恨吧?
可是张迪,却很坦然,他没有抱怨,没有愤怒,而是很理智的看清了现状后,选择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陪着父母,陪着亲人,最后平静的走。
他说自己不想躺在病床上,皮肤溃烂,身体发黄,靠呼吸机延续生命,这样没有意识的生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有自己的定义,有的人认为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有的人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意义。
无论哪一种,最重要的是,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
张迪说,自己最大的遗憾是生而为人没有办法,替父母养老送终。
他常年在求学路上奔波,几乎将大把的时间都投注在了学业上,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张迪也会想着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等毕业了,我就带父母去旅行,等工作了,我就带父母去吃大餐。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这些还来不及的等待,一下子提前来了,自己的时间却不够用了,这种想,却做不到的遗憾,可能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了。
所以,如果你认为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那就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按时吃饭,坚持运动,早早休息,严格自律,关注身体变化,就算哪天遇上不幸,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好好照顾身体而遗憾追悔。
如果你认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最大的意义,那就不要在乎任何人的看法,立马去做,哪怕没有做成,至少尝试了,至少去做了,至少有一个结果了。
我曾经听到一句话叫“向死而生”,在传统的中国人观念里,平白无故活的好好的把死挂在嘴边,是很不吉利的,但是,因为害怕死亡,我们就当死亡不存在,就不去了解死亡,死亡就会彻底远离我们吗?
事实上,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永远都存在,每个人都要经历,既然是迟早都要经历的事情,为什么不早早的熟悉它?
在我们家从来不避讳死亡,我甚至会和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你过马路,不看来往的车辆,那你就有可能被撞死,生命永远停留在5岁,别的小朋友还会继续长,他们会看到自己10岁,20岁,30岁的样子,你就永远看不到了”。
听起来这段话很刺耳,如果被路人听到,他们肯定会觉得这个妈是神经病,竟然这样诅咒自己的小孩。
现实情况是,我家孩子对死亡有明确的认知,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的安全意识非常强。
最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死亡是什么之后,开始变的对世界越来越好奇,他觉得生命是有尽头的,自己需要赶在镜头到来之前,多认识这个陌生世界一点。
吃到好吃的美食,他会回家用心记录自己的感受,见到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鲜花,他会回家用画笔认真的记录下来,去过一个好玩的地方,他会兴奋的分享给朋友。
有的人觉得我这样的教育方式,太压抑了,孩子就应该天真无邪,快乐无忧,其实这些根本不冲突,孩子正是因为知道了生命是有限的,他才会在该开心的时候就开心,该哭闹的时候就放肆的哭闹。
我经常告诉他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任何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一旦你委曲求全的做了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那你喜欢做的事情,就会减少。
我们常说生死看淡,不是嘴上说说就会真的看淡,也绝对不是死亡来临的那一刻立马学会看淡,那不叫看淡,那叫绝望,叫妥协,叫无奈。
真正的生死看淡,不是勇气可嘉,也不是豁达坦然,更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刻意练习的能力。
没错,死亡就像读书一样,需要提前预习,需要刻意练习,当我们客服了对死亡情绪上的恐惧之后,就会彻底明白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两头打结的绳子,如何在有限的长度内利用好每一寸,你说了算。
关于文章您有任何想说的,都可以在评论下方畅所欲言,和故事主角一起互动。
关注青瓜说,为您解读不一样的人生百态,您的点赞,收藏,转发,评论,就是对我继续码字最大的鼓励,如果故事对您有启发,欢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