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行密密缝

老爸要出门打工了,发现自己的衣服破了条口子,于是叫妈妈缝衣服。妈在客厅让我打着手机的手电筒,自己一针一线慢慢缝补着。妈边缝衣服边对我说:“人老先从眼睛开始老走,不打手电我看不到了。”过年在家这段时间我也发现妈妈看手机上的字开始模糊了,札鞋垫一定要到明亮处才能看到。岁月在逐渐夺走妈妈的视力,却带不走她对爸爸的爱!

不知怎的,看到此景,心中有些感动,脑海里又突然冒出孟郊的那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也都知道这首诗是赞美母对子爱,但是这场景简直就是这句诗的再现,它体现的确是妻对夫的爱。

以前不懂这句诗,觉得不就是缝补几件衣服嘛,体现不了怎样的深情。但是仔细想想中国是一个持续了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女性在劳作分工上最主要工作之一便是织布做衣。衣服一定会破,缝衣服顺理成章地成了女性的必备技能。为母,为妻,为仆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丈夫,主人出门在外不受寒冷困顿,所以他们能做的只有一针一针仔细缝补远游亲人的破衣服了!不仅仅是在古代,近代中国,经济状况跟不上,人们依然会穿“补巴”衣服。我的祖母辈、母辈都会缝衣服。一次,在上课时老师讲到这首诗,具体讲的内容我忘记了,但是他说的一个故事我还记忆犹新。他说:“以前我和骆老师(他的妻)谈恋爱,老丈人还对他说我这个女子的女红好,啥都会做。”当时我还有些震惊,想过去的人也太传统了吧!女红有什么好看的。所以毫不夸张,从中国古代社会持续到中国近代,检验一个女孩子能力的因素之一就是女红。现在看来这似乎有点滑稽,但这却不难理解,吃和穿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是依靠男人的耕田劳作,而穿这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女孩子的女红。

当最基本的吃穿得到完全满足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手工补衣服,取而代之的是缝纫机。现在想想以前之所以对这首诗不屑一顾,是因为我根本就不懂得女红的重要性。下一代人会女红的人会变少,孩子们看到补衣服的场景也会越来越少。“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会在他们的口中永远传下去,这种缝补衣物所蕴含的深情呢?会传下去吗?若不是昨晚,我也不可能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感谢生活的细节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这种细小又温柔的美好常伴着我们一家人,我爱他们,他们更爱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许除了补衣服,还会有其他美好的事情感动着鼓舞着我们更爱这个世界。也许社会不再需要那么多会缝补的人,但需要的是唯爱不变的善良的人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大人对...
    城悦繁花阅读 4,151评论 1 3
  •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
    杏林笔客阅读 4,028评论 4 2
  • 国庆长假,二姨一家自驾来京了。难得家人顺车,白天陪他们,晚上回到房间,就赶着把几件婴儿的衣服缝起来,好给带...
    暉哥儿阅读 4,918评论 2 6
  • 昨天晚上6点到8点的open house,真是人声鼎沸,是我来到美国见到人最多的一次。校外停满了车,不敢相信,美国...
    大红英阅读 3,558评论 2 3
  • 月夜满庭梨花飞,万里乡人重山堆。南雁双双归,香泪尽沾衣。 庭院青草纷纷绿,家住青渠湾。鸣轻夜正睡,雁归君未归。
    请叫我小心心阅读 1,66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