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下解决了学生的低自尊的问题,这个孩子在以后仍然会出现低自尊的情况怎么办?
首先,一个人的自尊的状态是稳定的还是变化的呢?或者说,在各种情境下,一个人对自己的概括性评价,是总是保持不变的,还是会有起伏变化的呢?
比如,我觉得我的写作能力还不错,是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会保持这样的信念吗?
如果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就不难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概括性评价,有些方面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有些方面则是不稳定的,当我面对文学大师或者置身于一个职业作家圈子时,可能就不会对我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自信了。(详情可参看 总结:自我表征的稳定性和变化性)
所以要确保让一个孩子永远不出现低自尊的情况,是不太现实的。
相比之下,“人格”则更加具有稳定性。提升或者保护自尊,或者说,帮助学生建立对他自己发展有益的概括性自我评价,最终是希望能帮助他经由此建构起适宜生存的人格状态。即便是“人格”,也是有内部基因和外部养育环境两部分共同来塑造的,没有哪个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内外因素又都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老师,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也就是说,孩子是在成长变化的,发展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遇到各个阶段的各种问题。
成长的过程,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永远是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应对中度过。而我们应对问题的态度、方法等等,产生的影响,被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整合到他的生命之中,使他成为具有独特性的个人。
我们自然的施发我们作为个体的影响,却无法主宰另外一个独立的个体。
以后仍然出现怎么办?就当它是一个新问题,在未来的那个当下,结合那个情境,去做我们认为的、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就好。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消逝无痕,它们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以也许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在学生生命中显现出来。这也是教师或者父母或者“重要他人”之“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