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故乡。中秋节的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情感的月亮。一想到这个月亮是李白、苏东坡看过的月亮,我们就会觉得好像和先人有了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就会想起亲人,想起自己的人生,想起很多事情。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皎洁的月光下,热闹的院子里,一家老小围坐在圆桌旁,桌子中央摆着火锅,锅里炖着菜,全都是我们这帮孩子爱吃的,热腾腾的,冒着气泡,泛着油花的自家做的美味。我们碗里盛着的满是妈妈的味道。这味道,在我们儿女们心目中就是最醇美、永恒的味道。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家,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出门在外,不用父母发号施令,儿女们都恨不得一有时间就奔向家中,那种感觉仿佛有一种幸福等待着你分享,它是如此恳切、热情、执着。
晚饭过后,众人将圆桌收拾干净,摆上几盒月饼,辅以瓜果小吃。月饼的甜味,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弥漫在空气中。
阖家团聚,品饼赏月,月饼乃是必不可少之物。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到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袁景澜有一首《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记载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设家宴及赏月等情形。可见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月饼对普通农家来说是难见的奢侈品。我小时候对月饼充满期待,因为每逢中秋,父母亲总要买回几块月饼,总量不多,大人们都会让着小孩吃。中秋夜,晚饭后,他们把月饼、香蕉、桔子等摆在院中的桌上,行过拜月祭月之礼,随后我就可以欢欢喜喜地捧走一块月饼。
那时的月饼与现在的相比,个头稍大,样子也憨一些,硬梆梆的,外面裹着一层薄纸,油直浸到纸外,里面常是豆沙馅,夹杂着冰糖。那种月饼用难吃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却吃得满口生津、回味无穷。我通常是将月饼捧在手心,先闻香味后细细品尝。剥去那层纸,先把外面软软的、甜甜的脆皮一点一点啃掉,待到硬硬的馅露出来,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慢慢地咂磨,其中夹着不知是何物做成的青红丝,那东西吃起来却也香甜、滑嫩,最后小心翼翼地把掉下的碎屑收集起来塞进嘴里,仔细回味。啧啧,简直是人间美味呀,舌头上的味蕾集体怒放!那一刻,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行过拜月、祭月之礼,吃着香甜的月饼,看着圆圆的月亮,仿佛还能听到奶奶讲吴刚折桂、嫦娥奔月的故事。如今的月饼,不但品种丰富,口感可人,包装也越来越华丽。轻轻地掰下一小块月饼,小心翼翼地放在嘴里,那松软的馅儿细沙般在舌尖婉转,那股香香甜甜的味道,跟小时候中秋节的味道一样醉人,一样令人难以忘怀。
团圆、思念和温馨,正宗的中秋味道,这种味道亘古不变,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