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蕾老师一起共读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第一模块“改变理念”的第一讲中,陈蕾老师和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你相信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改变吗?”当下我的脑海中立刻闪出“又是喊口号,真没劲…”的想法。正当我的思绪四下游走之时,我听到了“刻意练习”,顿时燃起了我学习的兴趣,因为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就是相信自己,然后通过每一天的“刻意”跑步,最终实现21.097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从最开始迈不出如注铅的双腿,半跑半走的3公里、慢慢增加到4公里的慢速跑、5公里的迷你跑...日积月累,最终成功战胜自己,这就是相信的力量。教师从没有技术的课堂,到简单运用技术,再到熟练应用,最后抵达融合创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接受挑战,超越自己,离开舒适区,才可能做到真正的学习成长。
随着对教育教学认知水平的提升,我意识到教学必须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可在教学中,又往往很自然地变成了“讲授型”的教师。所以执教以来,一直被老教师诟病课堂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美术作为实操类型的学科,本就该让学生多探究,而我总是放不下自己的“执念”,想着多说一些,学生就能了解多一些的美术历史知识,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读完王博士的《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令我醍醐灌顶,必须要改变教学理念,铭记教学心法。
一、少才是多
教师占用时间少,学生的时间就会变多;说的话少,学生说的就会变多;提示给得少,学生思考就会变多,进而深入。只要多给学生机会,他们会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成长。
教学中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自然少不了小组活动,而小组活动也需遵循“少”的原则,作为美术课的小组活动,一节课里的设计不宜超过三个,时间不宜过短,否则只是徒有其表。学生如果能够沉浸在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中,沉浸在彼此的研讨与对话中,思考也会慢慢由浅入深,从而带来有质量的课堂生成。
二、无才能有
“当教师只准备必要、少量的教材内容,甚至完全不准备教材,那么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材料就必须由学生来供应,这些学生供应的课堂素材,无论是对于问题的反馈、写下的文字或画出的图案,恰恰真实反映了他们当时的思维,这才是真正贴近他们的最好的教材。” 好教材不是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生成与创造。“创造课堂上的临时生成”是一种美好的回响,是通往“以生为本”课堂的重要一步,所以改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促进他们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有不断产生出学习素材的机会。”
三、慢才会快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只有打好根基,才能顺利推进后续艰深内容的学习,这便是王博士所说的“开始时“慢”,这个慢是为了后面的“快”打好基础。”
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理念要从“教师中心”转向“以生为本”,并且最终实现“学生中心”。我将通过本书不断学习,改变教学理念,沿着课堂转型的有效途径,去改进每一节课,实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