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神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清亮晶莹,端庄有神的;另一种是昏浊灰暗,惊疑不定。
人的神分为两类,清与浊。两者也是比较容易辨别的,邪与正却不容易辨别,邪与正都可托身于清中。
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通过眼睛又真的能辨别出正邪善恶吗?
我思考了许久,总结了一点简单的认识。

神之端正:眼神中带着清澈明亮,一清到底。
当一个人的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好似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在活动的时候,观物状态时,眼中光滑生辉,精气闪动,好似春水荡清波。
当一个人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轻盈明澈,静若无人;在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烁,如同飞箭,直射靶心。
神之奸邪:混迹在清之中,多是欠品德欠高尚。目光虽然像流动的水,尽管清澈,但游移不定,毫无归宿。
这种状态,是人在安静状态时,目光像萤火虫的光,有一点柔弱却又闪烁不定;在运动状态时,目光又像流动的水,尽管清澈,但是又游移不定。
奸邪的眼神中,有一种属于尖巧和伪善的神,有一种属于奸心内萌的神。
当这样的人处于安静状态时,眼睛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在运动状态时,又像受惊吓的鹿,眼神四处飘渺,惊恐不安。聪明而不行正道、奸心内藏、担心别人窥破。

人之邪正最为难辨
要想洞察人心,精于驭人之术。
不管是谁,哪怕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也会有眼拙的时候。
这就是邪正难辨。
”凡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有的人,识别起来较为难辨,这样的人是因为他有意识的隐藏了迹象,把私心掩盖了起来,而显出为公的样子。有意的把自己邪恶的嘴脸修饰了一番,以一副正直的形象示人。既然是让人难辨的,自然是有正直、忠诚、善良的外表来做掩护的。
都说思想和人的言行应该是一致的。但,各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思想指导人们的言行,人的思想必然是在他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往往有表里不一的人,说的是一套,做得是一套。这种人就难辨别了。
那对方吐露的真心话,真言,我们又为什么要听信呢?听信别人的情浓话语,总是轻信他人的知心话?所谓的“真诚”?假话连篇的人,在别人面前都是坏话,那自然在别人面前也会“真诚”的说你的坏话。实际上,心里话常常是靠不住的。知人难,知人心者更难。说的和心里做的不一样。

在《三国演义》中的魏延,诸葛亮看出他有反骨。反叛了太守,有朝一日必反判蜀汉。果不出所料,诸葛亮一死,魏延就出了问题。历史上比比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和事,频频发生。
总的,确实难免与小人办事的,自己就要学会几点重要的原则要讲究。
和小人太过保持距离,也会出现一些比必要的心理,似乎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自然小人也是有脾气,心胸多半是狭隘的。你就要小心点了。切记,不要得罪小人,小人的心理状态是更加敏感的,多半是心理比较自卑。对于小人,不要在言语上有刺激的成分,激将是他们最受不了的。
谨慎说话,宁可和气的对待,不残杂其他的思想,就是吃点小亏,也就算了,你找他们说公道话,等于是结仇。不要与小人有利益瓜葛,经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切不要跟他们有利益往来。一旦你得到了利益,他们呢有会有相应的回报对待你。缠住你!无法脱身了。
借阅曾国藩的阅人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动”与“静”的结合,辩证的去看,效果更好。曾国藩深知,所谓人才,都各自有各自的脾气特性,在衡量他们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不拘一格,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通过多角度透视,就是碰到某些常见的现象后,不要仅用单一思维而停留在常规的层面上,而要从多方位地去探讨问题。
然而,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也是在不停的改变的,若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识人。会吧活人看成“死人”。 在发展中识人,才能真正的做到知人善任。
在动静状态下眼中所表现出的神情、从眼神的散乱、眼神的沉静、眼神横射、眼神呆滞、眼神阴沉、眼神的流动、眼神的恬静等等方面来综合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