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西安城墙北风吹
恍然间,我睁开双眼,光线已经从飞机挡板的缝隙边渗透进来,我迫不及待的看向天边,天亮了···冬日凌晨6点的飞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蕴含着关于时间的意义,日月交替,暗明相接,飞行者可以清楚的感知,黑夜与白天交织的奇妙时刻。随即,我往下望,以为只能看见一片无际的白色云层,奇怪的是,我仿佛看见了类似于乌背的沟壑,是山。连绵不绝的山脉,耸入云间。是【秦岭】吗?我内心已经有着这样的一个明确答案。
一直对着【秦岭】山脉有着寄望,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名字与它有着谐音,从学习地理知识开始,就一直有着要去【秦岭】的想法,毕竟【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很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生中有机会,可以从飞机上一睹它的面容,领略它的风姿,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幸。
飞跃秦岭,西安,我走向了你。
想见你,很多次
在书里,在电影里
在历史故事里
在他人的诉说里
在百转千回的前世
我一定与你有过相遇
对你,我陌生又熟悉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不管是历史书上,还是其它的典籍,对它的描述与叹誉实在太多,我们却差点儿因为它的路程太远而放弃。兵马俑作为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极大的提升了我们对西安的热情。仅仅是在我看到【青铜马车】的那一时刻,我已经被古人伟大的工艺与智慧深深的折服。兵器、马匹、车轮···甚至是伞柄上的开关机器都制作得非常的精美。更不用说,接下来参观的兵马陶俑,是如何形象生动得让人震惊。人物的神态体态,士兵的职位高低,军队的排兵布阵,兵器的不同使用功能···仿佛能从这冰冷的陶俑窥探到大秦王朝雄伟壮阔的帝国气派。
好几次,我停留在橱窗前不愿离开,去观察陶俑的细节,例如,士兵的微微弯曲的手指、士兵鞋底的纹路、士兵领巾上的褶皱、以及他们眼睛里流露出坚定的目光。陶俑不是冰冷的,因为生动,便有了人的温度,历史不再是虚构的,因为有了文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灯火歌舞不停休,梦回大唐古意浓
道路两旁的树梢挂满了彩灯,映衬着古意的建筑楼墙,我们仿佛穿越了岁月,回到古代佳节。花街、庙会、赏灯、杂耍、运气好时,可能还会遇上一个俊美的情郎···如今回想那时的心境,亦然觉得十分美好。
·灯
·街
·昼
·夜
这是在西安的第一晚,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悠久的历史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流淌的古风诗意,绚丽夺目的华灯艳火,中气十足的陕西口音···我快速的融入于此,我也在此处寻找并发现了它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美丽。
华山之巅,世间谁与我争锋
雪
是华山给我的额外馈赠
我原本只是想领悟华山的高峻
却意外的收获一场纷飞的白雪
大雪之下的华山,显得更为的更为巍峨险峻。
攀爬,变得比平日困难。
台阶原本就修葺得宽浅不一,加上结冰,稍不留神就要 掉入脚下这一片白茫茫的山林里。风雪肆意,冻僵的手 指还要捉住冰冷的铁索,入骨的凉意。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由得便想起了这样的诗句。空气中的寒意与身体与内心的温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登高、攀爬、脚步不停,便不觉寒冷。一路上遇见了太多热心的同路人,大家相互的帮助,加油打气,心中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暖意。
眼睛疲累,因为风景太多太美。
来不及拍照,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影机。
钟鼓双楼对相望,车马来往诉情肠
明朝,或现今,西安城的西大街依然是人来人往,车水马。时代在变化,历史在更迭,不变是钟楼、鼓楼的坚守。它们历经了岁月,见证了变迁,风霜雨雪,晴阳亮天,它们就在那里,伫立不变。
吃不遍的美食
听不尽的吆喝叫卖
看不过来的琳琅满目
闻不清的辛辣酸甜
——回民街的你我
“ 不到西仓,未到老西安 ”
“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鱼虫,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贾平凹《废墟》
西仓,作为我一人游西安的第一站,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有趣的惊喜与更多的思考。错过了周四与周日的赶集市,也只能从这最平常的日子去构想市集的热闹与喧嚣。
花鸟市场的人流量不多、菜贩们售卖的品种颜色丰富、小吃摊里的热气在空气中翻腾消散、胖呼呼的小麻雀散落在街边啄食散落在地面的碎馍、小贩们在楼道各处都可以摆卖自家货物、还有几位老大爷在路边在棋盘上指点江山、高谈论阔···
奶奶说:“娃娃,吃馍不?”
娃娃说:“吃。”
奶奶说:“好叻,那奶奶给娃娃做馍馍。”
去公车站的路上,我听见了这样的一段对话,一个老妇裹着头巾,只露出她的眼睛,但是声音非常明亮,她对推车里的小孩儿说。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可能关于一个称呼、关于馍、关于一个小孩。好意外,我竟然想起了你。
雁塔晨钟惊梦人,清幽古刹数百秋
难得的安静。小雁塔景区内,游客不多,散步的人倒是有一些。或是独行一人,或是三三两两。冬日的枯枝,把院内的氛围衬托得更显肃穆。可以看的景点其实不多,但是却收获一种在旅途中难得的心静,这样的情绪来自不易。一定是那贪玩的孩童去撞击了那口大钟,咚咚咚~钟声一震,内心一震。是警醒,是梦惊。钟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轻,那紧绷着的心弦,缓缓松弛,缓缓平息~
“ 我在城墙之上,
风在我耳边唱着明朝传来的歌谣 ”
估计没有多少人会选择步行西安城墙,
每当我想到自己在城墙上冒着北风走了2个小时,我就忍俊不禁。从白天走到黑夜,从斗志满满到实在忍不住去问与我反向迎面的游人,还要走多久才能到下一个出口。天气不太好,除了冷以外,还有些灰霾,游人不多。风很大,呼呼得放肆唱歌,我冷得直打哆嗦。想想当时的那个样子一定十分可笑又猥琐。没有太多的思考,反倒也是在这一段路途中第一次感受到一人旅行的孤独···可能因为太冷的缘故。
我忍不住去抚摸这古城墙起凸不平的纹理,仿佛能在这不清晰的触觉中触碰到一些百年以前的记忆。一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在我脚下的这个位置,站得笔直挺立,双目坚定地注视远方,他的心中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保家卫国,守卫脚下这一方土地。古代时,城墙守卫着是国都,如今城墙守卫着的是我们不能忘怀家国历史的记忆。
出城
→走路去永兴坊的路上,出了乌龙,走到了一个车流环岛,瞬间不知道怎么过马路,一个本地的大爷帮我解决了困境,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感激。
“我去永兴坊,或者只是为了一曲秦腔”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都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秦腔《太阳出来照西墙》
自从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秦腔】,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表演艺术。如果说艺术分为天堂与土地这两种气质,秦腔的魅力一定是属于“土地"的。好像是随处拾来的乐器,也是没有正统唱调的演奏,声音有些聒噪,歌词有些粗俗,但这也是秦腔最打动我地方。随心所欲的唱歌,唱到兴起时便对望大笑,不需要多余的包装或者额外演技。恰如农民在土地里耕作,干活累了便起身,邀上四五街坊邻里在空地上兴起唱歌,图个解乏,图个乐呵,唱完便又散去,自干自家农活···
意外收获一段俏皮欢快的【陕西快板】,唱词通过土味十足的俏皮话把陕西省夸了个遍。老艺术家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是依旧中气十足,童颜鹤发。至今,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表演结束,在永兴坊走走停停,转了两圈。喝了一碗热乎的酸梅汤,便离开了永兴坊。
这是在西安的最后一个晚上。
“ 陕博,浓缩历史,警示后人勿要遗忘 ”
九点未到,我已馆外 等待。等正式入馆参观,最先吸引我的竟然是两棵不怎么被人关注的黄腊梅,淡淡的幽香···
逛博物馆,如果是走马观花的看,很快就可以以打卡的方式走完一个展厅,但是如果有一个目标或者方向,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乐趣。以前我喜欢听解说,喜欢听一件展品背后的传说故事,所以就只能跟着解说员走。从参观西安博物馆的那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观察展品的细节与表情,这就有趣多了。艺术源自于生活。不管是青铜、石雕、金塑、还是陶俑···都反映着那个朝代的文化与生活。有些器物精美贵重、有些器物生动活泼、有些器物让人无法琢磨···这就是逛博物馆的快乐。
以兵马俑作为西安这一趟旅程的起点,又以陕博作为这一趟旅程的终点,这一趟旅程离不开历史,因为西安就是一座历史之都。
这些年,来来去去了不少城市,也有过不少震撼与体验。唯有西安,能让我在离开后想起它时,还能保持当时行走在这个城市的喜悦。还记得第一次坐西安的地铁,地铁扶手上的文案竟然都是唐诗宋词;还记得那次坐公车,那个热心提醒我上车的奶奶;还记得店家把那碗满满的面条端上来时的热气;还记得那好玩的关中言语;还记得自己在西仓独自一人找路的情绪···
我的旅途,未完待续
摄影:秦肥肥
文案:秦肥鸡
不成熟的修图:秦小肥
排版:秦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