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朋友圈看到小伙伴的分享,很有意思。
案例1
有一个是妈妈她们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妹妹咬哥哥,哥哥打了妹妹,妈妈又打了哥哥。鸡飞狗跳。
但是重要的是结局。
最后当孩子们都平静下来之后,妈妈挨个道了歉,聊了天。
她给我们分享了跟一岁半的妹妹的对话。
宝宝昨天对哥哥做什么了?
咬哥哥。
哥哥疼不疼?
疼。
下次宝宝怎么做?
摸。
案例2
有一个小伙伴想赚很多钱。
她的朋友说:赚钱的本质是你提供了价值得到了回馈,那你怎么才能够服务更多的用户,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呢?
这个小伙伴想了想:我觉得这个问题让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供价值上,我好像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反而会开动脑筋去想我都有哪些资源?我该怎么去达成这个目标。
那如果:
如果案例1那个妈妈跟宝宝说,你怎么老是跟哥哥打架呀,你这样做不对,下次不能打了,知道吗?
如果案例2那个朋友跟小伙伴说是呀,怎么才能赚到100万呢?又不能偷,又不能抢,的确好难呀。
如果这样表达,假设你是听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两天在看日本作家古原诚的共情提问。
作者在书里分享说:”问题能让对方朝着特定的方向思考,不同的问题会带来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思考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豁然开朗。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引人入胜
这本书先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需要提问力?然后你就会不自觉的以需要提问力为前提直接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我需要提问题呢?这样想的时候,你直接跨过了,你是否需要提问力。
而让你这么想的正是提问的力量。
这个引入让我觉得非常的妙,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其中,忍不住拍手叫好,又特别佩服作者这样的设定,特别期待继续读下去。
二、 场景化分析
不论是什么东西,物品也好,书籍也好,音乐也好,活动也好……总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为不会说话,不会提问经常会带来“恐惧”,带来“不满足”,带来“无法满足虚拟自我的需要”。
比如我作为一个致力于通过咨询服务来解决个案问题的咨询师,如果我提问的方向错了,引导的思路错了,导致无法有效地沟通,更别提解决客户的问题,那我不就“砸牌子”了嘛。
比如我作为一个妈妈,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从孩子口中问到一些想了解的情况,还不露痕迹,不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就很重要。万一沟通砸了,导致跟孩子无法沟通,孩子叛逆,家长头疼,现在时不时爆出的自杀的孩子或者家长,要么是孩子压力大,要么是家长压力大,大部分都是二者无法有效沟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造成的。
……
还有很多场景下,都需要用“巧妙”的提问来沟通,从而达到目的。
作者在这一本书中总结了提问力的6大力量,这6个力量其实也是6个需求点,6种场景。
◆ 博取好感:谈论让对方有自信、感兴趣、觉得舒服的话题。
◆ 操控行动:利用假设性提问,问出对方的真心话。
◆ 激发成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利用“正面问题”引导对方正向思考。
◆ 主导讨论:不否定对方的反驳意见,借由提问动摇他的价值观。
◆ 改变自己:用7个提问反省自我,用8个提问解决问题。
当这6种场景列出来的时候,我就被“征服”了,以前只知道问题很重要,但是没有梳理细化出这么“打动人”的目的,不禁对作者又多了一些“崇拜”,迫不及待想去读。
尤为好评的是,这本书没有丝毫的赘述或灌水,开篇引题,指出提问的六大场景应用,然后套用为每个章节的题目,特别清晰,就像查字典一样,可以直接去翻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优先改进的环节。
三、案例丰富
针对给出的六种场景,作者一一给出了案例,有正有反,让你对号入座的同时,还能很快地套用建议性的“问法”。
我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并且跃跃欲试想试试书里的思维模式和问句示例。
四、从思维模式出发
其实提问反映了一种思考模式,作者透过文字将他的底层思维认知分享了出来,他分享的不是技巧,而是思考方式。
举例:以前我提问题就提问题了,但是作者分享说,提问之前要先检查四件事。
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对方是合适的人选吗?
现在是适合提问的时机吗?
这是最好的问题吗?
(1)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最近在刻意练习觉察,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也在强调“意图”的觉察,做一件事的意图是什么?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
可能有些小伙伴会觉得“累”,但是这是我想体验的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我看到作者的第一个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我有一种找到共鸣的欢喜。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再去提问。
(2)对方是合适的人选吗?
这一点很重要,我相信我们在生活中是有注意的,比如你一般会去问谁打折信息,向谁咨询育儿问题,绘本推荐?
延伸来讲,别人经常问你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里,藏着你的天赋。
(3)现在是适合提问的时机吗?
之前有小伙伴直接微信问我,给我做个天赋玛雅解读吧,我往往无法回复,因为解读并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情,不想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彼此敷衍。
合适的提问可以是:什么时间方便,我想请你给我组一次解读。
所以,我们在向别人问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现在是适合提问的时机吗?
(4)这是最好的问题吗?
作者说:对方的回答取决于你的问法。
深以为然。
大学的时候做兼职,是对街上的人进行问卷调查。
当时还不懂得提问力里的门道,只是被简单培训了下注意事项。
比如想征求意见的时候,不要说:还有吗? 而是去说:还有呢?
一字之差,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营销学上有个经典案例:街道两边各有一家粥店,生意都很红火,来吃饭的人都差不多。然而晚上算账的时候,A店的销售额总是比B店多出不少。
于是,B店老板找了一个市场调查员了解原因。调查员先来到A店,他发现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问一句:“加不加鸡蛋?”有的顾客说加,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会提问,让顾客多加一个鸡蛋
调查员又走进B店。每进来一位顾客,服务员却问的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二个鸡蛋?”爱吃鸡蛋的顾客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加一个。也有的顾客说不加的,但是总体上很少。
一天下来,A店要比B店多卖出很多个鸡蛋。道理很简单,人们在二选一的提问中,很难两个都拒绝,一般都会选择其中一个答案。同样的粥店,同样的服务,不一样的提问方式,却导致他们生意相差甚远。
以上提问前要检查的四件事,你学会了吗?
而这,仅仅是书中一个小小的篇章而已,更多的提问力养成,一起来学习吧。
培养提问力,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的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