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一流大学纷纷建立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的举措对我国临床医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依然有限。
筹建医学院成潮流 眼下,国内各家高校流行起办一件事——筹建医学院。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也注意到这个现象,今年两会上,他带去的一份提案中,就以“新建医学院校和扩大招生”“加强监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为主题词,提出“关于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医疗机构人才需求”的提案。 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并鼓励中央部门所属医学院校适度扩招。
在此背景下,各大学纷纷着手建立或拟建医学院校。据统计,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已有近32所已建立或正在筹建医学院。
“作为一名医疗界政协代表和多年扎身于临床一线的医生,我对高校集中建立医学院和扩充招生的举措非常关注:一方面,我期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我国医学事业输送优质的医疗人才;
另一方面:我担心医学院校的纷纷建立以及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只注重培养医疗从业人员的数量培养,而忽略了对于医学生的深层次培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葛均波委员谈到。 葛均波委员调研发现,我国已有14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60万人,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也已超过50万人。而目前医疗机构每年招收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不足五成。
他分析,输出端与需求端存在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仅靠地方医学院、民办医学高校扩招、提升数量,并不能很好地兼顾质量,其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很难达到医疗机构用人要求。
医学生培训质量如何保证 那么,新建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能否解决这一问题?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在原有985、211工程高校的基础上,确立了42所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获得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增强学术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许多高校开始加速医科布局。 “一流大学纷纷建立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的举措对我国临床医生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依然有限。”葛均波委员分析道,一流大学招生名额十分有限,且更多是为了培养更多复合型、跨学科医学人才,
因此,仅靠新建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也难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所需临床人才紧缺这一难题。 专家提三点建议 面对现有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
1.紧跟我国临床人才需求,医学院校招生应量体裁衣。 建议教育部、卫健委从医疗机构的根本需求出发,加强监管,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医疗行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 比如,根据每年全国和各地区医疗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统计状况,合理调整各区域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及结构,对医疗人才紧缺、办学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鼓励扩充招生,保证区域性医疗人才需求;对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培养规模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当调减招生规模,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学质量。
2.一流大学建立医学院或医学专业应充分考虑医疗机构所需。 考虑到我国医疗机构医学人才匮乏的现实,建议一流大学在办学时积极响应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当扩招的号召,充分发挥其财政资源、学术硬实力、社会声誉等优势,积极开设临床医学等临床应用对口专业,为医疗机构培养更多临床型医学人才,帮助解决目前因专业要求不对等而造成的医疗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衔接不畅的问题。 3.建立更合理的阶段性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 加大医学院校的改革力度,使其深入贯彻《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深化院校培养,并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