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同学正放着梁博的《日落大道》,太喜欢梁博这个人,喜欢他本人和他写的歌,这很难得,很难得喜欢一个人歌加喜欢他本人。以前喜欢听周杰伦的歌,但对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狂热的喜欢。为什么这么喜欢梁博这个人呢?应该是觉得熟悉吧。
近期比较火的一本心理学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谈到一个观点:“大多数人所谓的“型”是一种被吸引的感觉:可能是吸引他们的一种外貌的类型,也可能是一种性格的类型。但在这种类型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熟悉感。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那自己往往最终也会选择易怒的伴侣;父母有酗酒的问题的人常常会被爱喝酒的另一半吸引;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会跟孤僻或挑剔的对象结婚。这些都并非巧合。”
我就是被梁博的安静、一定程度的孤僻,但又沉迷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写出沉静、富于世俗情感又有些超脱和激情的歌词。有句话说得好: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他的歌里就是有这样的反转,就像加缪一样,很多人都认为他的文字是灰色的,总是有些无病呻吟,但是如果你认真去看他的文字,就会感受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想要拼命活好的力量。
在《西西弗神话》一书中,看到他对觉悟和机械生活的描述,不禁毛骨悚然。
“起床,有轨电车,办公或打工四小时,吃饭,有轨电车,又是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同一个节奏,循此下去,大部分时间轻便易过。不过有一天,“为什么”的疑问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的百无聊赖中开始了。厌倦处在机械生活的末端,但又是开启意识活动的序幕:唤醒意识,触发未来。未来,要么在循环中无意识地返回,要么彻底清醒。觉醒之后,久而久之,所得的结果,要么自杀,要么康复。百无聊赖本身带有某种令人反感的东西。不过这里,应当得出结论说,百无聊赖也有好处。因为一切从觉悟开始,惟有通过觉悟才有价值。”
我们很多人每天不都是这样的吗?起床,匆忙出门,挤进拥挤的地铁或公交,慌慌忙忙吃早餐,一上午的办公开始;中午吃饭,下午又是四个小时的工作,然后下班,匆忙出办公室,挤进拥挤的地铁或公交回居住的那个小房子,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周末两天会有什么变化吗?很遗憾,大多数人没有,只是过得比工作日还要颓废,无所事事而已,比如脸不洗、门不出、随便弄点吃,然后拿着手机躺在床上就是一天。
怕就怕,突然某一天,自己突然问“我现在过得好吗?”、“这样的生活我喜欢吗?为什么?”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中,我们开始慌了。但可能只是慌一会,当我们再次拿起手机,打开开始刷短视频、追剧时,我们又忘了,再次回到重复的生活中去。
可怕的是觉醒!
不过,我们终究要醒过来,看看我们真实的生活的样子,我们真的快乐吗?我们真的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吗?我们要做出改变吗?
爷爷今年89岁,昨天妈妈打电话来说:早上爷爷起床后,就不会说话了。不管怎么问他,他都说不出一个字,可是看他的表情,他是想说话的呀,可就是说不出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慌了,赶紧做好各种准备带他去医院看看。可是,不管我们谁劝他去医院,爷爷就是一个劲地摇头,坐在椅子上不动,不去。
医生说,爷爷是得了脑梗。
我心里开始感到恐惧。这个恐惧裹挟了一整个晚上,一是想飞奔回家里;二是想到昨天朋友还在祝我生日快乐,30岁后的生日快乐,有些惊讶地问自己:我快乐吗?
我想此刻是惶恐,惶恐渐渐老去,而一事无成!
30岁了,才下定决心
用1年时间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