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用一个轻量的笔记软件,叫flomo。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困惑,比如有些内容该不该记,突然想到的想法该不该记,又比如一张卡片应该都记录什么信息要素,为啥记着记着越来越混乱,且和原来的笔记软件内容差不多了呢?
我找到了一本书来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是这个软件被创造的理论基础。
直到读到一段话,才豁然开朗:
首先卡片分为三类:闪念卡片,文献卡片和永久卡片。
这三者对应于完全不同的场景,同时也对你在这种场景下该做的事有了要求:
1. 闪念卡片:
对应于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下产生或获取到的任何想法。
记录闪念卡片时可能时间非常短,可能在路上,没有整块时间去思考措辞。
在记录时不应有判断和评价,比如这个好像记了也没用,这个不是我的研究范围,这个点子好蠢,而是如实记录。
只要记录即可,不需要标记其他的要素。
闪念卡片并不是永久的,而需要周期性地回顾,整理,形成新的卡片。整理完成时就可以清理掉它们。这个周期最好是一天一次。
2. 文献卡片:
对应于你在进行主题阅读,不管是读书,听课,或是看论文。
这个卡片的关键是,要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增加输入的摩擦力,而不是复制粘贴。
这个卡片在记录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简准确,并附上参考资料及页码等信息,方便后期回溯。
卡片与卡片之间的关系通过引用卡片来体现。
这个卡片会一直保留,它将是你的知识库,代表着你关心主题的客观知识。
3. 永久卡片
记录永久卡片应该是在一个大块的时间,可以进行思考,并琢磨如何更好表达的场景。
这个卡片是最关键的一环。对它的理解能增强对这个工具的整体认知。
这个卡片对应的场景是:每天当你翻阅自己写的闪念卡片,以及过去写的文献卡片和永久卡片时,要尝试去帮它们产生链接。当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想法,就是记录在永久卡片上的时机。
所以这一个卡片对应的是:思考。
如果你记录了非常多的闪念卡片和文献卡片,却没有永久卡片,就能说明你的思考不够。你学习了很多,记录了很多,却没有用思考来进行深加工。
这三种卡片解释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以为一个笔记软件是用来记录,其实并不是。
闪念卡片和文献卡片本质都是用来生成好想法和认知的土壤,而永久卡片才是根本。
这个关注点的转移在于你认为学习的目的该是什么?是那一条条文献卡片证明你学习过,理解过,还是承载着你由学习和思考产生新思想的永久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