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一种通过联想将两个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事物由某一相似性特点而直接联系搭挂于一起的修辞文本模式。旨在用具体、浅显的意象替代抽象或复杂概念,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譬喻作为一种修辞文本模式,一般可以从形式上将之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
(一)明喻
所谓明喻,是一种形式全备的比喻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像B"。其中,A是本体,B是喻本,“像”是喻词,恰似联系本体与喻体的桥梁。喻词除了“像”比较常见外,还有“好像”、“好比”、“ 如同”、“仿佛”、“ 若”、“如”、“好似”、“似” 等等,有时这些喻词还与“一样”、“似的”、“一般”等等配合使用。
示例: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把唐小姐脸上的笑意比作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二)隐喻
所谓隐喻(或称暗喻),是一种以“是”、“ 变成”等喻词绾合本体与喻体抑或省略了喻词的比喻修辞文本模式。它的典型格式是“A是B"、“A, B”(此格式,古代汉语较常见。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示例: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三)借喻
借喻: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了的比喻修辞。这种比喻是一种隐奥的形式,在接受时需接受者用心体会和解读。
例如:哈!妈妈又在翻爸爸的陈年老帐了!
“陈年老帐”是喻体,本体“往事”和喻词“像”皆省略了。这一修辞文本的建构,在表达上,由于本体的隐去,而让喻体直呈于接受者眼前,既使往事的属性特征更形突出,也使叙写更富形象性和生动性。
(四)其他类别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比喻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名称,如引喻、提喻、较喻、反喻、交喻、回喻、博喻、连喻、类喻、进喻、互喻、缩喻、约俞、兼喻、合喻等等,不一而足。
知识来源:(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