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到过年”的孩子
每当假期来临,总能在群里看见家长们的诉苦,说孩子在家做作业的进度缓慢,怎么催也不见快。前两天,带外地的朋友一起去办材料,路上听到她在电话里对孩子发脾气:“你在做什么?看电视吗?谁允许你看电视的?说好的作业做完之前不看电视的呢?难道你准备过年的时候去做作业吗?”她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我忍不住笑了,因为“留着作业过年”这样的口吻,几乎每个家长都用过,我小时候也不例外地被吓唬过。朋友叹了口气,说道:“我哪怕是在家里盯着他,他都可以坐在作业面前一个小时,一个字都不写!”
每每家长们一脸无奈地想从我这里找点灵丹妙药,来治疗孩子的“拖到过年型”拖延症时,我总会想起,我读书的时候,导师在一次例会时,给我们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以前,在国外某P市有一条宽阔的河穿过整个城市。之前P市的经济一直不上不下,无力修造大桥。后来新市长上任,下决心要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跨河大桥自然首当其冲。提议一出,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支持,在各个设计院和各方面专家的帮助下,一套近乎完美的设计规划方案很快就完成了,市民对此方案非常满意。
新市长的执行力很高,声望和影响力又很广,立即着手招标修建大桥,很快就敲定了修建大桥的工程公司。大桥的建造似乎一切顺利,美中不足的是,工程预算只能算勉强够用,另外P市在夏季可能会遭遇强对流天气。这两项都对施工有着不小的影响。然而市长的信心很充足,鼓励大家克服困难,修好这座大桥。施工队开始施工时正值夏季,没有多久便遭遇了大风,影响了三个桥墩的轴心位置,恰逢市长带着州长前来视察,仓促之下没有推倒重建,而是加紧施工,算是完成了任务。
到了修建桥面时,总算是过了夏季,可是工程预算已经开始有缺口,随即工程进度变得缓慢。市长督促工程队赶上进度,情急之下,桥面没有采用新设计所要求的价格高昂的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公司之前经常的使用的材料,性价比更高。到了后半阶段,即将安装斜拉索时,已经临近交期,离第二年的夏季已为时不远,工程预算也已经所剩无几,但在市长的演说下,市民仍然欢欣鼓舞,期待着大桥通车,在各界的压力与鼓励下,最后预计通车的时间定在夏天的第一天。工程队索性放开手脚,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完成了斜拉索的安装。
说到这里,导师笑着对我们说,想必结果你们也已经知道了。当年P市的强对流天气提前了半个月。在原有的设计中,大桥完成后抗风等级应当足以抵御强对流天气的大风。然而事实是,大风来临时,大桥像波浪一样翻滚,斜拉索尽数断裂,桥面被台风像拧毛巾一样拧得不成形状。所幸的是,没有因为大桥的缘故造成人员伤亡,而P市新上任才满一年的市长也就此引咎辞职。
导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提醒我们,做学问要严谨,不但做理论要严谨,实践环节更要严谨。到了现在,每当家长们跟我提起孩子做作业慢时,我就会想起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在于:
明面上的偷懒和拖延的危害远远比不上隐性的怠惰!
工程队为了达成市长和市民的期望,在多个关键部位赶工,工程预算不足导致中途建设速度变缓,为了赶上交期,又在更多的部位敷衍了事。最后完成的工程质量可想而知。
同样,在家学习时,可能孩子坐在书桌前,一个小时作业一个字没动,这还是家长能够看得见的。而孩子坐在那里学习,下面玩着手机翻着漫画,到了时候了把答案一抄,把书翻上几页,就当作是学习过了,这却是家长看不见的。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勤奋一些,孩子勤奋的时候就夸,孩子一放松就黑脸。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就装作自己很认真的样子,坐在书桌前,一本书一本习题摆在那里,实际上心思已经飘到什么手机游戏、打球之类的爪哇国去了。到了成绩一出来,家长们很奇怪,平时也没少学,为什么分数就是上不来。
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就和前面故事里的施工队是一样的,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学习了,好比工程队的进度一点没落下,有时还能给领导一些惊喜。工程队碰到问题就是简化结构,削减材料,拼命赶工,就像是孩子心思根本就没在学习上,要交作业了把答案一抄。到了最后,大风一吹,大考成绩一出来,自然原形毕露。
教育是引导还是看管?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说,家长带孩子写作业写到家长进了医院,所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组里的年轻老师们都议论纷纷,一时成为课间的谈资。倒是组里的几十年的老教师只说了一句话:
“好的教育是引导一个人,不好的教育是看管一个人。”
我一直不是很赞同家长手把手带着孩子写作业。首先,孩子写作业难免遇到难题,家长盯着的时候,这实在下不去笔,可如何是好?能想像得到,有些孩子写个作业都能写出满头大汗来。其次,家长看着孩子写不出来,心里也不满意。尤其是很多低年级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一个人写作业有困难。然而自己又看着作业很简单,孩子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家长不管怎么换位思考,心里难免上火。碰到有些急性子的或者脾气比较暴的家长,孩子可能不光是满头大汗了,还有满面泪水。这样一来,孩子和家长都很不开心,倒是老师这边轻松自在:孩子的作业挺好!不但写得好,还有家长检查,更好!殊不知很多都是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甚至还有家长自己补出来的。这样老师也难以发现孩子学习的问题所在,孩子的学习就更加难以进步了。
怠惰也不能一概而论,需对症下药
在我看来,孩子隐性的怠惰也分两种,一种是轻度,一种是重度。好比人生病,病情也有轻重,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轻度的孩子,表现是,学习有时开开小差,看书看不进去,作业进度缓慢,容易被外界吸引注意力。
对于这样的孩子,在教学实践中看来,家长应当重视但不宜反应过度。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能够保持连续的集中的注意力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在很多领域中都有所讲究,比如竞技体育比赛,越是到了顶尖水平的对决,越是讲究按照己方的节奏进行比赛。所谓节奏,就是集中注意力和体力,打击对手的弱点,然后在对手的仓促反击中,不是强硬的顶回去,而是借机喘口气并将己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待到对手疲惫时,再从对手的手上得到更多的分数,从而赢下比赛。篮球的乔丹,网球的费德勒,足球的梅西,都是在节奏方面的好手。据我的观察,课堂上偶尔开小差,哪怕是在尖子生中也普遍存在。而很多特别勤奋的孩子,课堂笔记一个不落下,到了下课时间也丝毫不放松,有时候效率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
因此,我主张,家长应当着重提高的是孩子集中学习时的效率,攻克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就像比赛中集中力量去得分去消耗对手的体力。而时时刻刻不放松的学习,就好似比赛时,一直绷紧着神经,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变得麻木了,更容易被对手击垮。有时候家长越是压迫,孩子本来只是轻度的偷懒,到后来因为一直得不到放松,在家长看不到的时候偷懒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适得其反。
我推荐的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估算一下完成某个学习项目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做哪些题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或者规定的时间内复习完哪些知识点等。设定一个周期以后,家长不应当继续对孩子施加额外的干扰。当然,家长如果能够陪在孩子的身边,自己学习自己的知识,亲子一起学习,这自是最好。如果不能,只要按照订好的周期,检查孩子的功课即可。家长应当保持对孩子的信心,经常鼓励表扬和孩子完成任务的进度。孩子完不成任务也不应过度责备,孩子往往不是故意偷懒,更可能是在某个地方卡壳了。因此和孩子一起发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才是重点。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形成良性循环后,是有利于提升孩子的信心和完成今后学习功课的效率的。
也有比较严重的孩子,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样,一个小时下来,一个字也不写。家长看着干着急,责备之下,好像还加重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于是家长更加着急,孩子更不想学。如此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重度拖延、各种花样隐性偷懒的孩子,我主张:
平时要循循善诱,批评要短促有力,陪伴要细水长流。
可是现实中往往是:平时责备攀比,批评细水长流,陪伴要么短促无力,要么用力过猛。这并不是笑谈,这在我认识的家长中确确实实普遍存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各种不满意,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作对比;批评起孩子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一旁的老师都要听得耳朵起茧;陪孩子学习不是盯着不放就是没有耐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关于治疗孩子这种怠惰“重症”,早在古代三国时,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有一段解释非常精辟: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放到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对于心里不想学习的孩子,平时应当有耐心引导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就好比“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先找到一点成就感。等到孩子学习的心“腑脏调和,形体渐安”,不但要进一步调养,每当孩子犯错时,一定要严厉、短促、下猛药式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同时还要耐心地陪伴孩子学习,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唯有如此,才能“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好的教育是引导一个人”,诚如组里的前辈所言,父母不但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的引路人。关于引导,孔子说过:“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不加以良好的引导,就要求孩子展现出令人满意的成果,不是“暴”和“贼”又是什么呢?看到孩子坐在那里一个小时没写一个字,我想,家长也应该抽一个小时的时间,想想自己没有做到的,想想孩子浪费掉的很多个“一个小时”。愿家长们都能引导孩子及早摆脱隐性怠惰,找到自己学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