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什么?如何获得创意?如何提出让人拍案叫绝的点子?这是每一个策划,或者说,是每一个创意工作者在苦苦追寻的东西。在台湾著名编剧赖声川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这位从事编剧工作多年,并且专研佛学的大师,对如何挖掘创意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创意金字塔(如下图)。
赖声川的创意金字塔(图片来自百度)
创意金字塔的左边是智慧,即生活,右边是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在我们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学校所交给我们的,是金字塔的右边。想学习音乐的、想学美术的、喜欢表演的……都自有专业院校去进修。但“专业”所带的后果是两面性的,一个拥有极熟练技巧的画家,也许没有办法像一个孩子的画那样打动人心。由技而悟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最终走向了平庸之路。
那么,创意金字塔的左边是什么?是生活,是智慧。经验、习性、动机,是构建智慧的土壤,同时也是阻碍创意的“毒药”。为什么?难道人不是看越多的书,走更多的路,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就能有越来越多的见解吗?
答案是令人沮丧的,关键点又会到了自己:你如是如何看世界的?
哲学家柏格森说: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彼时的土著望着远方的大海和船只,竟只能看见风浪。这是认知带来的差异。
我们每天“看”精彩的世界,不断累积、累积、累积……我们可曾问过自己,到底在积累什么?是身上的脂肪、是财产、是垃圾、还是智慧?我们累积经验而不自知,积累下来,习性也根深蒂固。
无法“看”清世界,就没法发现事物的本质,无法发现事物的可能性,就无法对事物进行联结,发现新的可能性。根治“三毒”的方法,是重新学会“看”。当心中没有偏见,生命是开放的。
如何看?——去掉心中的“标签”。
人类习惯于对身边的事物定下各种标签,把自己圈在安全区域内,人大半辈子都在用既有方式去看世界。但创意,是去做困难的事,而不是重复一些安全的选择。放下“标签”,放下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本质上去。
当然,也许你会说,你已经找到了思维的捷径,比如:反向思考。讽刺的是,早在十八世纪,科学家利希腾就说过:做相反的,也是抄袭。(利希腾:据说是发明A4纸长宽比比例的人)
不必惶恐,创意不在于新,在真。“执着于“原创性”就不可能做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反而重复着讲出真理的作品,十有八九都具有原创性而作者并不自知。”——作家路易斯(《纳尼亚传奇》作者)
有了想法,切记要落笔“做”。想事儿容易,做起来难。创作创作,创的部分完成了,“作”显得愈发重要。须知在“作”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推翻自己那不成熟的想法,又或许有新的想法诞生。“作”,永远不要停下。要知道:不做,永远不会;不会,也就无法去做。
与此同时,赖声川先生也忠告每一个创意人:时刻叩问自己的“动机”。因为动机是创意产生的第一步。在工作中,赖先生常常会问一个关键的问题:“你们需要给观众一个礼物,还是对着他们倒垃圾?”这个问题,适用于任何一个创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