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①认为自己犯了错;②指责对方③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④用心体会他人的体会和需求。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起到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当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就越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例如: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心透了。”言下之意,他们快乐与否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一下表达方式,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了。
①只提及相关的事情。②只提及他人的感受。③指责他人。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看到这里我会想起我家孩子,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在家,不能出去玩,不能上学,他们每天在家里倒腾。上班回到家,我会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客厅摆满了所有的椅子,大的小的,一致排开成一条直线,甚至椅子上的垫子也被整齐的摆在椅子的后面,另外一边,书本、玩具、乐高等摆得满地都是,横七竖八连走路的位置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大声说:“君君,你们干什么啦呀,怎么这么乱啊,还不快点把东西收拾好?”但是无论我怎么说,他们就是无动于衷,还是玩着手头的玩具。我也尝试说,“你看这么乱,妈咪都没地方走了,我不开心呢?”咦,回想一下,这个时候我是表达我的感受,我把我的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了,我是想利用孩子的内疚去让她有所改变。那这个方法并非出自他们自己良好习惯的养成。我是使用了知提及他人的行为这一表达方式,我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了。我可能尝试一下,当看到这个情景后,我会说:”地上都是玩具,到处都是椅子(观察到的),这些让我感到十分苦恼,因为我希望你能养成爱收拾的好习惯!你能做到吗?“这样,我就比之前的沟通更进一步,更能表达我的需求了。
非暴力沟通需要的是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期许。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庆祝(生命的创造力/梦想实现)、言行一致(真诚、自我肯定)、滋养身体(食物/运动/休息)、玩耍、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成长/倾听/安全感/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回顾我的那个例子,当我说出我的需求,是关于爱,那这个要素就是一个需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①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②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任--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系他人。